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7:52:24

天氣轉涼,收拾自已的運動鞋時發現一隻鞋頭開膠,一隻針線處裂縫,鞋子陪我翻山越嶺、東奔西跑,磕磕碰碰在所難免,經冬曆夏老化也是自然現象。于是周六下午收拾好來到熟悉的補鞋攤點,師傅不在,是收攤了還是天氣尚熱不出攤?問了進出的路人,給我指點附近的門牌号,說是皮匠師傅的家。于是上樓敲門,家人答複讓我第二天帶了現金到樓下即可。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逐漸消失的老行當)1

簡陋的攤頭

第二天八點多再去,熟悉的攤點和身影出現在居民樓下,除了兩隻盛放工具的籃子、一台補鞋機器和一攤鞋掌,不見鞋子蹤影。正疑惑時,有人從樓下拿來前一天顧客送上門待修補的鞋子,于是開工。趁着老皮匠開始忙活的時候,我與他攀談起來。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逐漸消失的老行當)2

工作中的董師傅

“我姓董,董必武的董。今年81歲,屬馬,現在年紀大了,幹不動了,所以隻做上午半天,下午在家休息。我不是皮鞋廠的退休工人,是地地道道的皮匠出身,标準的祖傳手藝。年輕時在内燃機配件廠工作,隻在業餘時間做做皮匠手藝,1985年開始擺攤設點,那時候周末單休,一開始在揚名鄉,後來搬到稻香新村就一直在樓下新村入口擺攤。做這行靠手藝才有回頭客,我的顧客除了新村周邊的居民,還有一些老主顧,剛才的這位阿姨就是從人民醫院專門趕過來的。”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逐漸消失的老行當)3

顧客雲集

一打問,果然是丈夫專程送妻子過來的。九點鐘光景,陸陸續續來了許多顧客,僅有的一條長凳坐滿了人,後來者隻好在周圍站立。遵循先來後到的原則,一般顧客講清楚需要修補的地方放下鞋子先離開,有的顧客鞋子還穿在腳上就隻好插隊先來,當然都是小修小補,不然沒有座位長時間金雞獨立也吃不消。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逐漸消失的老行當)4

扁刀切割

稻香片區是無錫市規模較大的老舊小區,人口衆多,這一片之前還有兩家修鞋攤點,一位年紀較大已不出攤,另一位半路出家的改行做保安了,為民服務的方便之舉為啥都不做了呢?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逐漸消失的老行當)5

換線穿針

“為啥?辛苦哇,露天出攤日曬雨淋,整天跟舊鞋打交道,味道難聞、雙手受罪就不說了,關鍵是一坐就是一整天,弓腰曲背身體吃不消。現在搞城市管理不讓随便擺攤,原先的棚子沒有了,工具箱也收走了,我就臨時在這裡做做。真的是做不動了,現在居民有這個需求,我就當是休閑,但隻做半天,下午一定要休息的。”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逐漸消失的老行當)6

修剪線頭

老新村以中老年人為主,跟這一群體節儉的消費習慣有關,與此同時年輕人很少前來光顧修鞋攤。一位年輕女士想買一瓶膠水,拿出手機準備掃碼付款,董師傅說隻收現金,結果生意沒做成。應付了想立等可取的客人,打發走猶猶豫豫的顧客,董師傅點燃一根香煙抽起來。看到他身後籃子裡有一塊考究的收款碼,我抛出疑問,交談繼續。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逐漸消失的老行當)7

抽煙小歇

“隻收現金不掃碼,我不用手機的。之前的收款碼是綁在銀行卡上的,一開始不收手續費很方便,現在要收了,本來就是小本生意,一隻鞋三五塊錢再給銀行能掙幾個錢?算了,就不用了,碰到活絡的人,他們會給旁邊雞蛋灌餅店的老闆打個招呼換零錢。收徒弟?有人想學的,開口一個月要5000快錢,上哪有?我三個月才能做到這個數,怎麼能滿足他的要求,現在也不去想這個事情。”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逐漸消失的老行當)8

修鞋工具

我的兩隻鞋子早已在董師傅的手下經過一縫一黏,呲牙咧嘴的地方手到病除。陸續有顧客來拿回修補好的鞋子,看到煥然一新的鞋子後滿意離開。董師傅又操刀起那把皮匠标志性的扁刀開始切割橡膠皮墊,整個上午沒見他起身,除了得空抽兩根煙連水也沒喝一口,好在再過半小時就到了收工吃午飯的時候了。

五十年代民間老行當(逐漸消失的老行當)9

熟悉的街坊鄰居

謝過董師傅,告辭離開。經過市場路邊,昔日一排縫縫補補的裁縫大軍不見蹤影,原來是移師居民樓院内了。據說在稻香片區老街坊改造方案中,有借鑒上海愚園路做法将鞋衣修補、鐘表修理等便民服務項目納入“匠人空間”的打算,不知道刻意打造的“網紅打卡地”有了皮匠修補的一席之地後,董師傅會過來重操舊業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