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作者簡介
《三姊妹》作者是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國作家,劇作家。1879年進入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并開始文學創作。1880年至1884年,發表了300多篇文章,其中包括《變色龍》《外科手術》等。
1890年4月至12月,體弱的契诃夫不辭長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庫頁島遊曆,對那裡的所有居民“将近10000個囚徒和移民”逐一進行調查。 庫頁島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覺悟和創作意境,使他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
1890年至1900年,契诃夫曾去米蘭、威尼斯、維也納和巴黎等地療養和遊覽。從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購置的莫斯科省謝爾普霍夫縣的梅裡霍沃莊園并轉向戲劇創作。1898年,身患嚴重肺結核病的契诃夫遷居雅爾塔。1904年7月2日契诃夫因肺病惡化而辭世。最終,他的遺體運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20世紀世界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與法國作家莫泊桑和美國作家歐·亨利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2004年初,“青年契诃夫”國際座談會在契诃夫的家鄉、俄南部港口城市塔甘羅格舉行。莫斯科附近的梅利科沃村——契诃夫曾在此寫出多部重要作品——也召開了重要的國際研讨會。俄羅斯《真理報》7月15日的報道說,來自英國、意大利、美國、伊朗、烏克蘭、保加利亞、塞黑、德國、日本、法國、芬蘭和中國台灣等地的學者與會,研讨會的主要成果已結集成書,名為《契诃夫身後百年》。同年在莫斯科藝術劇院前的街角矗立起一座契诃夫紀念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契诃夫年”。
第2頁 内容概要
《三姊妹》主要講述了:在一個外省的小城裡,住着三姐妹:娥爾加、瑪霞和伊麗娜。她們都很聰明,懂得好幾門外語,而且都有一番理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她們的才能無法施展,她們的理想無法實現。長姐娥爾加痛苦地感到自己的青春“每天一滴一滴地消耗着”;三妹伊麗娜翹首渴望找到一個富于詩意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瑪霞的命運是最可悲的,因為她已經出嫁,而丈夫庫雷庚是個十分猥瑣的人。
故事開始是從陽光燦爛的五月,這天是伊麗娜的命名日,城防軍的一些軍官前來祝賀。娥爾加和伊麗娜想到11年前她們是從莫斯科遷居來的,她們幻想着重新回到莫斯科去,開始新的生活。瑪霞則在這天愛上了陸軍中校韋爾希甯,這使她對生活又萌發出了新的希望。
三姊妹度過了難得的充滿希望的一天。但好景不長。三姊妹的哥哥安德烈娶了十分兇悍的妻子娜妲霞。娜妲霞一到三妹妹家就把她們視為異己,并逐步設法把三姊妹從家中排擠出去。而三姊妹的愛情悲劇也接踵而來。瑪霞所愛的韋爾希甯不久随部隊調防到别處去了,她的唯一可能得到的幸福也就成了畫餅。
伊麗娜在實在找不到理想對象的情況下,橫了心準備嫁給外貌不揚但為人忠厚的屠森霸荷,但不料他又在和蘇林内的一場決鬥中喪了命。而先前三姊妹一再念叨的“到莫斯科去”的渴望,也等于成了泡影。
故事以三姊妹送别城防軍開拔的場面告終。娥爾加抱着兩個妹妹目送着遠去的團隊說道:“啊,我親愛的妹妹們喲,我們的生活還沒有結束。我們要活下去!軍樂奏得這麼歡樂,這麼愉快,仿佛再過不久我們就會知道我們為什麼活着,為什麼痛苦……”
這種悲怆但不悲觀,寄希望于未來的調子,反映了契诃夫本人的思想立場:俄國的現實生活是黑暗的、苦痛的,但光明就在前頭,有為的青年應該堅強地活下去!
第3頁 寫作背景
《三姊妹》是俄羅斯作家安東尼·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于1900年的同名四幕話劇,寫于新世紀已經來臨之時,而此時契诃夫卻已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因此,我們可以把《三姐妹》看作是契诃夫留給世人的藝術的遺囑。他的這份遺囑歸根結底一句話:做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
而這恰恰是契诃夫戲劇的現代意義的所在。随着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物質與精神的沖突具有了世界性的意義,因此,契诃夫的那些可愛的戲劇人物的精神痛苦與精神追求,也越來越被現代人所理解,這就是契诃夫的戲劇成了當今世界舞台上演得最多的經典戲劇之一的原因所在。
《三姐妹》講述了俄羅斯邊遠小城的一個帝俄軍官家庭中三個女兒和她們哥哥的故事。三姊妹一直渴望着回到他們少年時生長的莫斯科去生活。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精神家園、最向往的地方。在三姊妹心中,這個精神家園就是莫斯科。然而生活在悄悄地變化着,在她們的美好理想與現實庸俗的沖突中,理想似乎距離她們越來越遠,而對于精神家園的渴望、對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卻從來沒有消逝……
第4頁 讀者評論
《三姐妹》的确如曹禺所說,“不見一段驚心動魄的場面,結構很平淡,劇情人物也沒有什麼起伏發展”,這是因為,在《三姐妹》裡既沒有一個貫串性的戲劇事件,也沒有一個發生在人物與人物間的持久的戲劇性沖突。契诃夫說他“違背所有戲劇法規”。他的對于傳統“戲劇法規”的重大冒犯,恰恰是在他對“戲劇沖突”的重新認識與重新構建上。
沒有沖突便沒有戲劇的經典性定義是黑格爾首先提出來的。黑格爾認為:“戲劇是以目的和人物性格的沖突以及這種鬥争的必然解決為中心。”他把不同人物的不同目的與性格的沖突,解釋為戲劇沖突的主要内容。
但也有人持所謂“意志沖突”說。但無論是“性格沖突”還是“意志沖突”,都屬于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而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恰恰是文藝複興時期以來的戲劇沖突的基礎。契诃夫作為現代戲劇的前驅人物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他用一種全新的戲劇沖突──“人與環境的沖突”──取代了“人與人的沖突”模式。
在契诃夫的戲劇中,不是這個人物與那個人物過不去,而是所有這一群人都被他們所處的環境壓迫着。在契诃夫戲劇中,人和生活環境永恒地沖突着。
然而,契诃夫戲劇的這一創新特征,遲到20世紀50年代之後才被充分地意識到,這是因為包括荒誕派戲劇在内的西方現代戲劇的戲劇沖突也是以“人與環境的沖突”為基本内容,從而也更鞏固了契诃夫作為20世紀現代戲劇開拓者的曆史地位
第5頁 名言佳句
1、伊莉娜:我今天醒過來,起來洗了臉,我忽然覺得把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清楚了,我知道應該怎樣生活。親愛的伊凡•羅曼内奇,我全知道了。人,不管他是誰,都應當勞動,應當工作到臉上流汗;人的生活的意義和目标,人的幸福,人的喜悅,全在這一點上。做一個天不亮就起床、在街上敲石頭的工人,或者做一個牧人,或者做一個教育孩子的教師,或者做一個鐵路上的司機……那是多麼好啊!我的上帝呀,慢說是做一個人,就是做一條牛,做一披普通的馬,隻要幹活,那也比做一個年輕的女人,白天十二點鐘才起床,然後坐在床上喝咖啡,花兩個鐘頭穿衣服要強得多……啊,那樣的生活多麼可怕!如同在炎熱的天氣有的時候人想喝水一樣,我呢,想工作。要是我不早起,不勞動,您就不要把我當作您的朋友。
2、安德烈:你在莫斯科,在飯館的大廳裡坐着,你不認得人家,人家也不認得你,你卻并不覺得自己是個陌生人。可是在這兒大家都認得你,你也認得大家,你反而覺得跟大家陌生,陌生……陌生而孤單。
3、既然茶還沒來,我們聊聊哲學吧。
(未完待續)
(文中圖片、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提供者)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