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侏羅獸、似叉骨祖翼獸、短指挖掘柱齒獸、攀援靈巧柱齒獸标本
似鴨非鳥的鴨嘴獸
似叉骨祖翼獸複原圖和現生鼯鼠
1836年1月12日,貝格爾号駛入了澳大利亞的悉尼灣,下船後我雇了一位向導和兩匹馬,一路考察到離海岸約190 公裡的村鎮巴特赫斯特。這一路收獲頗豐,我非常幸運地看到了鴨嘴獸這種稀有的卵生哺乳動物。幾隻鴨嘴獸在水裡遊戲,時而潛伏水中,時而浮出水面,但身體在水面上總是隻露出很少一部分,讓人誤以為是一群水鼠。
凡見過鴨嘴獸的人都說它長得太怪異了。最早是英國移民進入澳大利亞時,驚呼發現了“不可思議的動物”。當标本被送到歐洲的博物館時,生物分類學家甚至認為這是人為制造出來捉弄人的生物。——達爾文日記
讓達爾文驚訝的鴨嘴獸是種什麼樣的生物呢?它的嘴和腳像鴨子,而且靠下蛋繁殖後代,但卻不屬于鳥類,因為它有很典型的哺乳動物特征。哺乳動物是我們最熟悉的動物,比如貓、狗、老虎、大象等,還有我們人類。它們的典型特征包括胎生,也就是由媽媽生下胎兒,而不是下蛋;還有哺乳,也就是用乳汁養育後代;還有身上覆蓋着皮毛,等等。
鴨嘴獸雖然不是胎生,但卻有哺乳、皮毛等哺乳動物的特征,它其實是一種非常古老和原始的哺乳動物。最早的鴨嘴獸出現在一億多年前,比如1.1億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亞的硬齒鴨嘴獸(Steropodon)。哺乳類則早在2億多年前就出現了,比如大約2億年前生活在雲南的巨顱獸(Hadrocodium),雖然體重隻有2克,但卻有一個相對很大的頭顱,完全不同于當時的恐龍等爬行動物。
哺乳動物與恐龍出現的時間其實相差不多,都是2億多年前。恐龍一出現,就開始向大型化發展,很快就以巨大的體型和運動能力方面的優勢,占據了當時陸地生态系統裡的統治地位。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們,體型則要小得多,大多數接近于現在的松鼠、老鼠,還是一群毫不起眼的“鼠輩”。因為還處于演化的早期,它們與現在的哺乳動物還有比較大的差别,可以說還是一個“非主流”的哺乳動物世界。
那麼弱小的哺乳動物們,在長達一億多年的恐龍時代裡,是怎麼成功地生存下來的呢?
早期的哺乳動物由于體型很小,确實是活在恐龍的陰影和淫威之下。但恐龍主要是在地面上稱霸,哺乳類的老祖宗們則依靠着比較發達的大腦,與恐龍鬥智鬥勇,在生态系統中尋找和拓展各自的生存空間,在大約1.6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晚期,已經演化出可以上樹、上天、打洞、下水的種類,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比如說飛行,通常被認為是鳥兒們的專長。其實現生哺乳類裡也有一大類飛行高手,那就是翼手目,也就是各種各樣的蝙蝠,種類有900多種,是哺乳動物裡的第二大類群。隻不過它們大都生活在一些偏僻的山林裡,造成了我們認為它們比較稀有的錯覺。當然,蝙蝠的老祖宗直到5000多萬年前才出現,但與現代的鼯鼠類似的能夠滑翔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中晚期就已經出現了。
2017年8月9日,北京自然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與國内外合作者們一起,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同時報道了兩種1.6億年前的滑翔飛獸: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是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會滑翔的哺乳動物。憑什麼說它們會滑翔呢?因為我們發現化石上保存了皮翼結構,它們的骨骼特征也與現代的鼯鼠及鳥類有相似之處,它們應該具有與鼯鼠類似的皮翼,可用于滑翔。
當然,地上才是早期哺乳動物演化的根據地。它們的體型比當時占絕對優勢的恐龍小很多,自然會去尋找那些犄角旮旯藏身。由于體型實在太小了,地面上的任何一個小土堆、小裂隙,或者一根枯枝,對它們來說都是一道障礙,所以它們多少都會有一些攀爬能力。
比如已知最古老的真獸類——中華侏羅獸,它平常生活在地上,緊急情況下應該能爬上樹。真獸類又叫有胎盤類,幼體的早期發育在媽媽的胎盤上進行,發育成胎兒,通過胎生方式生下來。現在全世界的5000多種哺乳動物,除了鴨嘴獸和針鼹組成的單孔類,以及袋鼠、考拉等200多種有袋類,就全屬于真獸類了。中華侏羅獸是包括我們人類在内的所有真獸類的始祖。
有一些早期哺乳動物發展了這種攀爬能力,就具備了爬樹和樹栖能力,比如攀援靈巧柱齒獸,從它的手腳骨節和爪子,我們判斷它是很适合在樹上攀爬的,類似于現在的松鼠。
還有一些則以地面為基礎,往地下或者水下拓展生存空間。比如短指挖掘柱齒獸,它的前肢和頭骨等特征都顯示,它是一個穴居者,類似于現在的鼹鼠。獺形狸尾獸則類似于河狸和水獺,是一種半水生的哺乳動物。它體長可達40多厘米,這在當時已經是最大型的哺乳動物了。
早期的哺乳動物由于個體小,骨骼細弱,很難保存為化石。剛才講到的這些1.6億年前的标本,都來自東北地區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裡,非常珍稀,而且在早期哺乳類演化中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可以說都是我們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華侏羅獸是已知最古老的真獸類哺乳動物;
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是已知最原始的能滑翔的哺乳動物;
短指挖掘柱齒獸是已知第一種适應地穴生活的侏羅紀哺乳動物;
攀援靈巧柱齒獸是已知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攀援樹栖型哺乳動物。
仔細想來,長着翅膀的蝙蝠,海洋中遨遊的鲸和海豚,其實都和我們通常認知中的貓貓狗狗等哺乳動物相差甚遠,它們都是在不同生态位上适應和演化的結果。在遙遠的侏羅紀,現代小型哺乳動物們的各種生存策略和行為習性,已經差不多都出現了。再加上它們當中許多種類可能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與大多數恐龍錯峰出行,所以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等到恐龍衰亡那一天,再集體爆發,迎來哺乳動物的時代。
(作者:孟慶金,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葉劍,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理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來源:科普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