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來料加工經紀人進行大比武
10月8日8點45分,四川省汶川縣綿虒鎮大禹村婦女陳蓉家。聽到一陣手機鬧鈴聲後,她放下手中的家務活,徑直走向村口的“福田街道——綿虒鎮東西部扶貧協作來料加工扶貧車間”,開始了一天工作。
“因為要照顧小孩,我出不得遠門。”陳蓉說。去年,家門口建起義烏來料加工扶貧車間後,她在農閑時有事幹,每月能領到1500元的加工費。
去年以來,浙江省義烏市與四川省汶川縣深入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科學分析兩地特點,按照精準扶貧扶真貧的要求,創新性提出“來料加工 産業培育”的方式,義烏與汶川簽訂了來料加工産業戰略合作協議,幫扶汶川全面承接和培育來料加工産業體系,提升汶川造血功能,促進當地群衆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截至目前,義烏在汶川共設來料加工車間32個,總面積8830平方米,從事來料加工的各族群衆超過千人,每人每月可增收1000元以上。
福田街道首批愛心訂單發車儀式
從“招過來”到“走過去”
東西部合作促兩地“牽手結緣”
“中國小商品之都”在義烏,市場位于福田街道。自東西部合作确定義烏和汶川結對後,兩地黨委政府又專門确定了“一鎮(綿虒鎮)一街(福田街道)”全面扶貧對接。福田街道主動提高工作站位,用更高的視野來謀劃兩地合作扶貧。
去年以來,福田街道幹部多次前往汶川調研,了解當地實際情況,發現汶川縣當地的閑置勞動力資源豐富。
“當地有很多留守在家的婦女,多為羌族和藏族居民,擅長羌繡。但是這些婦女為了照顧家裡的孩子和老人,不便外出務工。”義烏市福田街道黨工委書記鄭亞明說,兩地扶貧合作開始時,汶川曾組織了近百人來義烏打工,而今留下來的卻不多。
汶川原有個草坡鄉,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後,又連續遭受2010年“8·14”、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次生災害,全鄉3000多人不得不整體搬遷至水磨鎮郭家壩。“郭家壩距離原草坡鄉80公裡,這批居民無處種地、無處務工。”
與此同時,在2000公裡以外的義烏市,勞動密集型産業早已遭遇“招工難”,義烏開始實行将小商品來料加工産業向外梯度轉移。
這邊“招不進來”,那邊“走不出去”。“我們何不把原料拉到汶川加工,既解決招工難問題,又讓這些人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帶娃賺錢兩不誤。”
兩地通過深入協商,制定出以産業基地、扶貧車間、扶貧園區為載體的“三位一體”扶貧模式。通過前期摸排,福田街道有20家公司表示有合作意向。汶川縣将部分公屋改造成來料加工車間,讓居民們能夠在家門口上班。
2018年9月16日,義烏市福田街道與汶川縣綿虒鎮簽訂對口協作協議。“我們承諾,在2018年到2028年期間,在福田街道的牽頭下,提供充足的來料加工信息和貨源,在汶川地區大力發展來料加工産業,助力汶川貧困地區群衆在家門口脫貧。”在簽訂儀式現場,鄭亞明一番話擲地有聲!
這一輪東西部扶貧合作3年為期,但義烏與汶川的來料加工戰略合作協議卻簽了10年。
福田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盛慶生說:“光靠3年時間,隻能解一時燃眉之急,想徹底擺脫貧困,歸根到底還是要增強當地自身‘造血’功能,我們希望通過這個10年的長期合作,拿出真心實意,真正促進當地産業發展。”
汶川縣來料加工經紀人培訓班授課中
從“留守在家”到“在家上班”
汶川農民在家門口“無中生有”
汶川縣岷江邊上的一間扶貧車間裡,來自附近村子的10多位村民正在進行小飾品加工。“人多的時候車間有40多個人,我們有技術工人帶着村民熟悉各個工序。當然,村民熟練後,也可以把東西帶回家生産。”現場的負責人介紹說。
回首這一年,從“留守在家”到“在家上班”,從“出不了門”到“就近創業”,背後跳動着的是産業跨越式發展的強勁脈搏,體現的是義烏和汶川兩地東西部扶貧協作帶來的深刻變化。
為了讓來料加工項目能在短時間内為大衆知曉、支持、參與,汶川縣成立了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在縣人社局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縣委主要負責人主持召開全縣來料加工産業專題宣傳講座、培訓會,縣人社局印制《來料加工宣傳手冊》,發動全縣幹部職工在春節期間“走基層”“兩聯一進”“戶戶入、入戶戶”,進村入戶開展宣傳,在全縣營造支持加工産業、投入加工熱潮、尊重從業者的濃厚氛圍。
汶川縣還派出幹部來義烏挂職,福田街道則組織汶川經紀人來義烏培訓。
綿虒鎮高店村婦女楊梅是汶川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參加兩地舉辦的來料加工專業技術培訓後,成了汶川縣來料加工總負責人,在全縣最早建立起來料加工車間。“來料加工技術要求不高,很多留守婦女和老人都心靈手巧,也有閑餘從事來料加工。”
“第一車貨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發回去了,對方非常滿意。”楊梅說。作為羌繡非遺傳承人,楊梅正在思考如何将羌繡融入到來料加工中,這樣不但可以提升小商品的品質和附加值,而且可以将羌繡很好地宣傳出去,走向世界。
在之後的企業對接會上,汶川2名來料加工經紀人又與義烏一家企業對接,簽訂了無痕短褲來料加工意向協議。
義烏來料加工聯合會會長、福田街道扶貧辦主任周偉力從事來料加工推廣20多年,有着豐富的工作經驗,他指導相關車間經紀人成立汶川綿虒禹羌人家貿易有限責任公司。随後,“公司 經紀人 農戶”的管理模式也在汶川全縣迅速推廣。
“去年9月起,福田街道為汶川縣四套班子領導、400餘名黨政幹部和全縣黨員電視直播開設來料加工幹部大講堂。福田街道在汶川先後開展了12批次500餘人次的來料加工技能培訓,邀請汶川縣10個鄉鎮街道的32名經紀人到義烏進行業務培訓。”周偉力說,“考慮到義烏的物價相對較高,為了減輕這些在外培訓汶川人的負擔,他們在義烏培訓期間的培訓費、住宿費、餐費全都由街道承擔。”
2018年12月,汶川縣委、縣政府下發《鼓勵來料加工經紀人開展對接培訓活動及吸納貧困人口就業獎補方案》;2019年1月,出台《來料加工産業發展扶持方案》。兩個方案的出台,猶如一支強心劑,讓廣大幹部群衆看到了汶川發展來料加工、建設扶貧車間的決心,汶川縣從事來料加工的參與面越來越廣,人員和車間數量成倍增長。
除了頭飾、小燈籠、無痕内褲,更為複雜的襯衣加工已在推進中。
“來料加工扶貧車間讓留守在家的村民們農閑時可以做點手工活,工資可随時結,也可以月結。還可以把貨帶回家裡加工,做完了再把成品送回加工點。”汶川縣銀杏鄉一碗水村來料加工負責人王玉英開心地說。
今年48歲的蘇學芳以種棗為生,農忙之餘走上10幾分鐘就能到扶貧車間上班。隻見她腳踩着縫紉機,手飛快地轉動着布料,“嗡……”幾分鐘的功夫,一件成品就完工了。對于這份工作,她滿是感激。“在這兒工作離家近,工作靈活自由,每個月平均能掙到2000多元工資,還能顧上家裡農活,很滿意。”
此外,汶川縣還把加工車間搬進了汶川特殊教育學校,讓陪讀家長可以在孩子上課期間到學校的來料加工車間打零工,補貼家用。以此為契機,将來料加工融入課堂,培養特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興趣,讓他們學到一技之長,為畢業後到來料加工脫貧車間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義烏福田—汶川綿虒來料加工(襯衣)開工儀式
從“來料加工”到“産業轉移”
汶川的将來,有了更多可能
一年多的幫扶,部分汶川來料加工經紀人素質有了質的飛躍。
綿虒鎮金波村羌族婦女林富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她利用自己平日裡練就的繡花本領,建起了草坡紅姐羌繡專業合作社。但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讓林富美逐漸走上正軌的紅姐羌繡合作社遭受重創。
來料加工讓這位堅韌的羌族婦女很快重拾信心,今年1月,林富美和其他培訓人員一起來到義烏碩碩服裝廠進行學習。
一到服裝廠,林富美充分感受到了義烏的“速度”。“在車間,隻見裡面的職工都飛速地踩着縫紉機,幾分鐘就做好了。而且,就算是偶爾聊天,手都是不停下來的。”
林富美還發現,義烏碩碩服裝廠的普通工人都是開着轎車來上班的。最令她敬佩的,是總經理黃曉慶。“别看她是老闆娘,但是做起衣服來很熟練。一般做衣服遇上什麼技術難題,她都能解決。而且,她比任何人都要拼。每天下班,她總是最後一個走的。”
一天深夜,林富美下班時,見黃曉慶還在車間裡檢查襯衣,就上前和她聊天。“黃姐告訴我,廠子就是靠她做襯衣白手起家的。現在,這裡的職工通過做襯衣,每個人的月收入能達到7000到10000元。不少職工的買車錢,就是通過這樣賺出來的。中間的秘訣也很簡單,就是熟能生巧,每天幹,把這件事做到極緻。”林富美說,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她:“浙江人這種執着和敢于吃苦的精神,真讓我佩服。”
這之後,林富美便把黃曉慶當成自己的榜樣。“都是女性,我不能就這樣被困難打到,要像黃姐那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幹出一片天。”
培訓離開前一天,林富美又找黃曉慶聊到深夜。“她主要是擔心回去以後幹不好襯衫加工,心裡很着急。”黃曉慶說,“我讓她放寬心,會讓12個熟練工跟着去服裝廠指導。我自己也會每隔一個月就去趟汶川來料加工點。”
通過一個月的相處,黃曉慶看到了汶川人民大災之後的那份堅韌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我發自内心地想幫她們,讓她們的生活好起來。”黃曉慶說。
如今,林富美和義烏市碩碩服裝廠形成了穩定的合作關系,來料加工的規模越來越大。最近,林富美在郭家壩安置區閑置公房租下了2000平方米的兩層樓場地,擴大來料加工生産。
扶貧車間裡晚上也燈火通明。林富美介紹說:“在這裡幹活的工人,年齡跨度很大,下至20來歲的青年,上至70多歲的老人,都在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郭家壩是我們扶貧協作的成功案例,我們希望以點帶面,點面開花,輻射帶動汶川全縣甚至周邊地區,想盡辦法讓那裡的老百姓口袋鼓起來、生活好起來。”福田街道辦事處主任盛慶生說:“汶川人民來料加工能做多少,我們就提供多少,優先謀劃安排。”
對于推動兩地經濟發展,福田街道則看得更遠。“我們希望,通過‘來料加工→來單加工→産業轉移’三步走的模式,從提供原材料、培育經紀人和加工隊伍的‘來料加工’起步,逐步發展成為提供樣品和訂單,由汶川方面自行生産的‘來單加工’,最後由汶川熟悉業務的經紀人自行興辦工廠、設計生産并銷售。”周偉力說,其實兩地合作不僅是幫汶川,也是在幫義烏,沒有欠發達地區幫義烏承接來料加工,就沒有義烏小商品市場的今天。
據了解,四川水電資源極其豐富,當地招商引資對企業用電實施優惠政策,每度電價才0.30元,義烏的一些企業可将産業轉移到汶川。但是,汶川縣山地多平地少,可用工業用地并不多,義烏市還在和汶川縣謀劃,利用“飛地”政策,在距汶川100公裡的成都市建“飛地”義烏文創園,更高平台更高層次更高質量助推汶川經濟發展。
“從來料加工、來單加工到産業轉移,從簡單扶貧、精準扶貧到産業扶貧,讓困難群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産業發展帶來的紅利。”鄭亞明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