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快速學好書法,學習名家書法論述很重要,它是指導學習書法的重要理論,是古今名家在長期的書法學習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理論,已成為書法史上的重要精髓理論。
一、古今書法名家書論
1、王羲之:字之形勢不宜上闊下狹,如此則重輕不相稱也。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
1.2、王羲之:分間布白,遠近宜均。
1.3、王羲之:分均點畫,遠近相須,播布研精,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
1.4、王羲之: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複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2、項穆: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繼知規矩,戒不活與滞;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
3、孫過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4、顔真卿: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
5、 歐陽詢: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均齊。
歐陽詢書法《心經》
歐陽詢書法《心經》
6、蔣和:布白有三;字中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初學分布,皆須停勻;既知停勻則求變化,斜正疏密錯落其間。
8、陳繹:疏處捺滿,密處提飛;平處捺滿,險處提飛;捺滿則肥,提飛則瘦。
9、項穆:人之于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書宜長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
10、張懷瓘:偃仰向背;謂兩字并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有離合之勢。
11、衛夫人,晉代著名女書法家(272—349年)。字茂漪,世稱衛夫人,王羲之少師。工隸書,正書入妙。其書“碎玉壺之冰,爛瓊台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
衛夫人:點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橫畫如千裡陣雲,隐隐然其實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畫如陸斷犀象;捺畫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鈞弩發;橫折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衛夫人
衛夫人
衛夫人《近奉帖》又名《稽首和南帖》載于淳化閣帖。
二、臨摹入門.循序漸進
1、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2、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谛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南宋.姜夔《續書譜》
3、麓台雲: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4、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迹,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明.解缙《學書法》
5、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迹不可。清.馮班《鈍吟書要》
6、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于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7、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清.錢泳《書學》
8、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後能成家數。清.馮武《書法正轉》
9、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範我筆力。清.梁章钜《學字》
10、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巘《平書貼》
11、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辄止,見異既遷。清.梁章钜《學字》。
12、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文征明《蘭亭序》
文征明《蘭亭序》
13、石湖雲: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複之法,若隻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南宋.陳槱《負暄野錄》
14、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迹觀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嶽名言》;
15、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16、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17、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18、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後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唐伯虎書法作品《飲中八仙歌》
唐伯虎書法作品《飲中八仙歌》
19、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南宋.姜夔《續書譜》
20、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21、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卧常谛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南宋.陳槱《負暄野錄》
22、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23、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巘《學書論》
24、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像行體。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25、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闆橋
遼甯博物館藏
鄭闆橋的《六分半書》遼甯博物館藏
26、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明.沈灏〈畫塵〉
27、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28、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蘇轼〈論書〉
29、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清.梁巘《學書論》。
趙孟頫書法
趙孟頫書法《千字文》
30、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衆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31、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并蓄,淹貫衆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隻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清.王淑〈論書滕語〉
32、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氣,甚或至于不可響遠。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長,于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後世而無槐:而後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清.沈宗骞〈芥舟學畫編〉
33、隻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衆長歸于我,斯為大成。《翰林粹言》
34、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清.梁巘《學書論》
35、 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為宗。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學者不可不知也。清.錢泳《履園叢話》
36、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筆得法,執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迹,皆無是處也。清.梁巘《學書論》
王羲之《草書》
王羲之《草書》
王羲之《草書》
37、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随人意。學書即成,且氧于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揩式。北宋黃庭堅《論書》
38、 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張懷瓘《六體書論》
39、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範公勉《書法述要》
40、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緻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道靈感物,不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樸。清.範公勉《書法述要》
41、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42、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鄭闆橋;
43、學者貴于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随筆》
44、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45、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雲: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壽平《瓯香館畫跋》
46、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南宋.姜夔《續書譜》
董其昌書法作品《蘭亭序》
董其昌書法作品《蘭亭序》
47、 用力到沉着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遊筆端,然後傳神。清.宋曹《書法約言》
48、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明.李流芳
49、 若執着成見,凝滞于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奔放馳驟,不越範圍,所謂師古而不泥于古,則得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50、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迹,然不是不學碑刻。清.馮班〈 鈍吟書要〉
51、可與談斯道矣!東晉.衛铄《筆陣圖》
沈周《落花詩卷》
沈周《落花詩卷》
52、古人有言;随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黃庭堅《論書》
53、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54、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55、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甯過而存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啟功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書法欣賞:啟功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書法欣賞:啟功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書法欣賞:啟功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書法欣賞:啟功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書法欣賞:啟功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書法欣賞:啟功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啟功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56、 書法無他秘,隻有用筆與結字耳。用筆近日尚有傳,結字古法盡矣。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清.馮班《鈍吟書要》
57、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58、 觀能書者,僅得數字揣摩,便自成體。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體之法,供我國運用耳。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59、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歐陽修《試筆》
60、 學書易少年時将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清.梁巘《學書論》
趙孟頫 / 行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趙孟頫 / 行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61、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北宋.黃庭堅《論書》
62、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63、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曆,然後變化為草聖。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明.豐坊《學書法》
64、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晉.衛铄《筆陣圖》
65、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痛癢相關。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66、 作書起轉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其結構。清.梁巘《學書論》
6 7、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68、 初作字,不必多費諸墨。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視之,既複,背貼而索之。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後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69、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辄放言,無是道也。——北宋.蘇轼《論書》
70、 旭常雲: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矩;其次紙筆精佳。五者備矣,然後能齊古人。——唐.蔡希綜《法書論》
71、 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晉.王羲之《筆勢論》
72、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換,随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颠錯,反為新奇。——南宋.姜夔《續書譜》
73、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着,心不可離。——明.項穆《書法雅言》
74、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态;變态之旨,在于奮斫;奮斫之理,資于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于神采;神采之至,幾于玄微,則宕逸無方矣。——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陋室銘》,這是他八十四歲時所書
《陋室銘》,這是他八十四歲時所書
三、形神相.意境為重
75、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76、形者,神之質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則形稱其質,神音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南北朝.範缜《神滅論》
77、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射則神滅也。——南北朝.範缜《神滅論》
78、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形不生動,其失則闆;生外形似,其失則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79、取意舍形,無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雲何哉?——明.王履
80、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公文集》
81、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随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82、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态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83、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84、故之書道玄妙,必資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馮武《筆髓》
85、 其有一點一畫,意态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馀裕,結字峻秀,類于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唐.張懷瓘《評書藥石論》
劉禹錫《陋室銘》
劉禹錫《陋室銘》
86、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東漢.蔡邕《九勢》
87、 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氣立矣。——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88、 古人作書,于聯絡處見章法;于灑落處見意境。——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89、 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則軌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唐.張懷瓘《書斷》
90、 夫心合于氣,氣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91、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翰林粹語》
92、 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沖其中,氣韻目暈于外。似生實熟,圓轉流暢,則筆筆有筆,筆筆無痕矣。——清.華琳《南宗訣秘》
93、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緻。——清.丁臯《寫真秘訣》
94、蓋法高于意則用法,意高于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劉熙載《藝概》
95、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南宋.姜夔《續書譜》
97、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态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王羲之書法《聖教序》
98、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翰林粹語》
99、書道隻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明.董其昌《畫禅室随筆》
100、 機者,傳奇之精神;趣奇,傳奇之風緻。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升氣。——李漁《閑情偶記》
101、 所謂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明.懂其昌《畫禅随筆》
102、 學術通 于學仙,鐘神最上,鐘氣此之,鐘形又此之。
103、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清.劉熙載《藝概》
104、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宋.沈括《夢溪筆談》
105、 真在内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
107、然智者無涯,法不固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張懷瓘《書藝》
108、書之大局,以氣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姚配中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發于無意為上,法于意次之,發于筆又次之,發于墨下矣。——清.張庚
109、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臯《寫真密訣》
210、 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清.劉熙載《藝概》
211、 作字要手熟則氣神完實而有餘韻,于靜中自是一樂事。——宋 .蘇轼《東坡題跋》
212、 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于天遊;近人隻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清.恽壽平《瓯香館畫跋》
213、 書要力實而氣空,然求空心于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
214、書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條理與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劉熙載《藝概》
215、 筆墨一道,用意為上。——清.王原祁
王羲之書法《聖教序》
216、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淵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瓘《書藝》
217、 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晉.王羲之《述天台紫真傳授筆法》
218、 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潇灑風流遺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清.恽壽平《瓯香館畫禅》
219、 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書卷氣。——清.蔣骥《傳神秘要》
220、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劉熙載《藝概》
221、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但亦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222、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書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則潦草而法度蕩然。——明.豐坊《書訣》
223、筆墨酣暢,意趣超古。清.吳曆
224、 仆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唐.張懷瓘《文字論》
225、 書法惟風韻難及......。——清.左因生《書式》
226、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了然。——唐.張懷瓘《書議》
227、 沉者,下筆不浮,刻入紙中也;螢者,如孤月流天,無雲翳也;清者,非謂瘦與寒也;肥者,亦有清氣也,在參古貼而得之。——《書法三味》
王羲之書法《聖教序》
228、臨不測之水,使人神清;登高萬仞之山,自然意遠。——唐.張懷瓘《書斷》
229、 凡書貴有天趣……——明.孫文融《書畫題跋》
230、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戰國《孟子.公孫醜上》
231、 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伧氣,鲱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疏筍氣,皆士氣之棄也。——清.劉熙載《藝概》
232、筆墨可知也,天機不可知也;規矩可得也,氣韻不可得也。——清.恽壽平《 瓯香館畫跋》
234、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随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235、凡狀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明.李日華
236、 書肇于自然。——漢·蔡邕
237、 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瓘
238、 學書則知識學可以緻遠。——唐·張彥遠
239、 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唐·張懷瓘
240、 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 量其力。——唐·張懷瓘
241、字不可重筆,話不可亂傳。
242、 寫字如畫狗,越描越醜。
243、 字怕練,馬怕騎。
244、 字無百日功。
245、 拳要打,字要練。
王羲之書法《聖教序》
246、 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布置【宋·米芾】
247、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唐·孫過庭】
248、 筆秃千管,墨磨萬錠【宋·蘇轼】
249、引筆奮力,若鴻鹄高飛,邈邈翩翩【晉·衛恒】
250、婉若銀鈎,漂若驚鸾【晉·索靖】
251、 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晉·書論】
252、 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南北朝·蕭衍】
253、 雲鶴遊天,群鴻戲海【南北朝·蕭衍】
254、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南北朝·袁昂】
255、 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唐·張懷瓘】
256、 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唐·李嗣真】
257、 筆下龍蛇似有神【唐·張懷瓘】
258、 揮毫落筆如雲煙【唐·杜甫】
259、 時時隻見龍蛇走【唐·李白】
260、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唐·韓愈】
王羲之書法《聖教序》
四、字如其人/立品為先
261、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即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清.松年《頤園畫論》
262、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263、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于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張沅《石濤畫語錄》
264、 古人論書雲: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故當熟其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 書之于手,如是而為書焉。——《書法三味》
265、 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清.劉熙載《藝概》
王羲之書法《聖教序》
266、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于心手。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267、夫書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268、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聖道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269、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270、 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明.項穆《書法雅言》
271、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書雖幸免薄濁, 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272、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孫過庭〈書譜〉
273、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俨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274、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清.松年《頤園論畫》
275、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王羲之書法《聖教序》
276、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書斷》
277、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颠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278、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279、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明.項穆《書法雅言》
280、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281、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孫過庭《書譜》
282、 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俨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283、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清.松年《頤園論畫》
284、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285、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書斷》
286、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颠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王羲之書法《聖教序》
287、 覽田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則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诤。——東漢.趙壹《非草書》
288、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289、 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辯讷,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軍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蘇轼《書論》
290、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不可以為書。——清.劉熙載《藝概》
291、夫書者,英傑之馀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宋.朱文長《續書斷》
292、 夫人靈于萬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勳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迹。——明.項穆《書法雅言》
293、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明.項穆《書法雅言》
294、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王羲之書法《聖教序》
王羲之《聖教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