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鋼筋加工工序
鋼筋除鏽→鋼筋調直→鋼筋切斷→鋼筋加工成型。
(1)鋼筋除鏽:鋼筋生鏽或染上油泥等污物,要用鋼絲刷進行人工除鏽,在除鏽過程中如發現鏽斑鱗落現象嚴重,并已損傷鋼筋截面或除鏽後發現鋼筋表面有嚴重的麻坑、斑點、傷蝕截面時,該批鋼筋作退場處理,不得使用。
(2)鋼筋調直:≤φ10盤條鋼筋在使用前經過放盤、調直工序,>φ12以上鋼筋在軋制、運輸、存放造成彎折,使用前進行調直處理。
(3)鋼筋切斷:根據配料單複核鋼筋種類、直徑、尺寸、根數,将同規格鋼筋根據不同長度進行長短搭配,統籌排料,先斷長料後斷短料,以盡量減少短頭,減少損耗,斷料時要避免用短尺量長料,防止在量料中産生累計誤差,可在工作台上加尺寸刻度并加設控制斷料尺寸用的卡闆,鋼筋的斷口要求不得有馬蹄形或起彎現象。
2.鋼筋加工措施
(1)節點放樣:根據結構施工圖,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做好鋼筋節點放樣,主要包括梁、柱、牆、闆鋼筋的錨固構造;梁柱節點、梁梁節點、梁與闆之間鋼筋的穿插順序;闆柱節點部位配筋構造;牆體截面突變部位的鋼筋布置;洞口加強筋的設置以及特殊構造部位節點。節點放樣時分部位對各節點進行編号,通過節點放樣進一步熟悉圖紙,使一些特殊構造部位變得清楚明了,重點突出,使鋼筋配料時不至于盲目無章。
(2)填寫配料單:根據配筋圖及節點大樣圖,先繪制各種形狀的單根鋼筋簡圖并編号,然後分别計算鋼筋下料長度和根數,填寫配料單。配料單中标明鋼筋部位。
(3)下料長度計算:鋼筋下料長度計算時考慮彎起鋼筋彎曲調正值的影響及彎鈎增加長度,對于曲線構件鋼筋,采用按理論公式計算和鋼筋試加工校核的辦法,确定鋼筋的下料長度,當外型比較複雜,采用理論計算比較困難時,用放足尺(1:1)或放小樣(1:5)的辦法求鋼筋長度。
(4)試加工:所有鋼筋在大批量加工之前先進行試加工,檢查鋼筋形狀、尺寸是否與配料單一緻。并在加工過程中經常核對。
(5)材料利用:鋼筋短料注意長短搭配,盡量減少鋼筋截留損失。
(6)鋼筋的彎鈎或彎折應符合下列規定
A.Ⅰ級光圓鋼筋末端要作180°彎鈎,其彎鈎内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2.5倍,彎鈎的彎後平直長度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3倍。即彎鈎内直徑Ф12為30㎜, Ф10為25㎜,Ф8為20㎜。
B.箍筋末端的135°彎鈎時,HRB335、HRB400級鋼筋的彎弧内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4倍,即Ф12為48㎜;平直長度為鋼筋直徑的10倍,即120㎜。
C.鋼筋作不大于90°彎鈎時,彎折處的彎弧内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5倍。
(二)鋼筋綁紮與安裝1.鋼筋保護層控制:根據鋼筋混凝土規範及設計要求确定混凝土的保護層。
底闆鋼筋保護層控制采用馬凳筋和與結構同标号混凝土墊塊;框架柱鋼筋保護層控制采用Ф14鋼筋,間距1000mm井字型控制筋與柱箍筋點焊;牆筋采用梯形定位筋或塑料墊塊控制保護層;梁闆鋼筋保護層采用與結構同标号混凝土墊塊和定型馬凳,間距600mm,呈梅花形布置。
梁、闆、柱鋼筋交彙處,保護層厚度極難控制,施工前先做出放樣圖并定好綁紮順序。
2.鋼筋間距控制
為了控制好樓闆鋼筋上下位置關系以及梁與梁之間、梁與闆之間以及梁與柱之間的鋼筋穿插,采取鋼筋定位措施。
(1) 牆體鋼筋
對于牆體鋼筋,采用梯形定距框能很好地保證鋼筋位置,但對于定距框的加工質量要求較高,加工時特别注意保證鋼筋的保護層厚度的橫筋尺寸及端部平整,并畫上紅色标志;當牆體鋼筋一次綁紮較高較長時,為解決鋼筋過柔問題,在牆體頂部和中間部位加兩道扶直鋼管臨時支撐,在支完模之後拆除。
(2) 樓闆鋼筋
對于樓闆上鐵的固定采用馬凳,當上鐵鋼筋較粗較密時,采用鋼筋馬凳能充分利用加工剩餘短料,施工時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
3.基礎底闆鋼筋綁紮
(1)待底闆、柱墩、牆體放線完畢,并辦好預檢送監理檢驗合格後,将查對好的成型鋼筋用吊車運到基槽内,分部位按規格型号堆放。
(2)底闆鋼筋綁紮,綁紮時由一端向另一端依次綁紮的順序進行,操作時要按圖紙要求的間距劃線、鋪鐵、綁紮、最後成型。
(3)鋼筋的彎勾不要倒向一邊,底闆下層鋼筋彎勾朝上,上層鋼筋彎勾朝下;牆體的鋼筋彎勾應朝向砼内且水平筋與立筋的位置按圖施工。
(4)底闆的各層鋼筋間應加設馬凳,以保證鋼筋的位置正确,具體規格和要求如下:
3.5m闆厚處從下往上馬凳型号為:
A:h=438mm; B:h=698mm; C:h=888mm; D:h=916mm
2m闆厚處:E:h=976mm
1.2m闆厚處:F:h=1776mm
(5) 基礎底闆下鐵鋼筋采用100mm×100m的砼墊塊,間距1m墊于鋼筋下,來控制鋼筋保護層厚度,側面的墊塊與鋼筋綁牢,不應遺漏。
(6) 基礎底闆沉降後澆帶區域鋼筋做法參照結構總說明大樣圖,鋼筋搭接長度不小于46d,在澆築底闆砼之前為搭接,澆築後澆帶砼時,鋼筋之間采用單面焊接10d連接,鋼筋搭接焊段應預先彎折,以保證接頭後鋼筋的軸線在一條直線上。如下圖所示:
(7)鋼筋上人孔位置預留在後澆帶部位,兩側鋼筋彎折一定角度,以人能進入為宜。
4.柱筋綁紮
(1)工藝流程:
底闆砼澆築 → 放線 → 矯正鋼筋 → 套柱箍 → 綁豎向筋
→ 畫箍筋間距 → 綁箍筋 → 綁墊塊
(2)施工要點
①放線:放出柱位置線,并在豎筋上抄測“50cm”線,作為鋼筋豎向及分檔标志。
②矯正鋼筋:如出現鋼筋位移采用以下方案處理:
③按圖紙要求間距計算每根柱箍筋數量,先将箍筋套在下層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後用直螺紋套筒連接柱的立筋,接頭位置應在受拉鋼筋應力較小部位,并應互相錯開,接頭位置應在樓地面以上1.0m左右,機械連接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為35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較大直徑),見下圖:
在豎筋上畫好箍筋分擋線然後逐個箍筋由上而下綁紮,采用纏扣綁紮,箍筋與主筋要垂直,箍筋轉角處與主筋交點均要綁紮,主筋與箍筋的非轉角部分的相交點要梅花交錯綁紮,箍筋的接頭沿柱子豎筋交錯布置,拉筋要鈎住箍筋,墊塊綁紮在豎筋外皮上@1000,确保保護層厚度符合設計及規範要求。
④柱子縱筋采用鋼筋定位卡(見後圖)保證其位置,該定位卡在柱高範圍内上、中、下各設置一道。
5.梁鋼筋綁紮
本工程梁鋼筋密集,施工難度大,為确保工程質量,此部分梁的鋼筋加工,采取放大樣加工,以保證鋼筋的位置準确。
(1)模内綁紮
畫次梁箍筋間距→放主梁、次梁箍筋→穿主梁底層縱筋及彎起筋→穿次梁底層縱筋并與箍筋固定→穿主梁上層縱向架立筋→按箍筋間距綁紮→穿次梁上層縱向鋼筋→按箍筋間距綁紮
(2)模外綁紮(先在梁模上口綁紮成型後再入模内):
畫箍筋間距→在主次梁模闆上口鋪橫杆數根→在橫杆上面放箍筋→穿主梁下層縱筋→穿次梁下層鋼筋→穿主梁上層鋼筋→按箍筋間距綁紮→穿次梁上層縱筋→按箍筋間距綁紮→抽出橫杆落骨架于模闆内
①在梁側模闆上畫筋間距、擺放箍筋。
②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将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将架立筋與箍筋綁紮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間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梁同時配合進行。
③綁梁上部縱向筋的箍筋,用套扣法綁紮。
④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鈎,在梁中交錯綁紮,箍筋彎鈎為135°。平直部分長度為10d,做成封閉箍時,單面焊長度為5d。
⑤梁端第一個箍筋設置在距離柱節點邊緣50mm處。梁端與柱交接處箍筋要加密,其間距與加密區長度均見下圖。
⑥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墊墊塊(或塑料卡)保證保護層厚度。受力筋為雙排時,用短筋墊在兩層筋鋼之間,使鋼筋排距符合設計要求。
⑦鋼筋搭接
搭接長度應符合設計及規範要求; 搭接長度的末端與鋼筋彎曲處的距離,不得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 接頭不宜位于構件最大彎距處。受拉區域内Ⅰ級鋼筋綁紮接頭的末端應做彎鈎(Ⅱ級可不做彎鈎),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紮牢; 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符合設計及規範要求。
6.闆鋼筋安裝
(1)工藝流程: 畫位置線—→安裝主筋—→安裝分布筋。
(2)清掃模闆上刨花、碎木、電線管頭等雜物。用粉筆在模闆上劃好主筋、分布筋位置。
(3)按畫好的位置,先擺受力主筋,後放分布筋、預埋件、電線管、預留孔等及時配合安裝。
(4)鋼筋搭接長度、位置按規範規定要求。(5)安裝一般用順扣或八字扣,除外圍兩根筋的相交點全部綁紮外,其餘各點可交錯綁紮(雙向闆相交點須全部綁紮),如闆為雙層鋼筋,兩層筋之間須加鋼筋馬凳,以确保上部鋼筋的位置。
(6)安裝負彎矩鋼筋,每個扣均要綁紮。最後在主筋下墊砂漿墊塊。
7.樓梯鋼筋綁紮
(1)工藝流程:
劃位置線→綁主筋→綁分布筋→綁踏步筋
(2)在樓梯底闆上劃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線。
(3)根據設計圖紙中主筋、分布筋方向,先綁紮主筋後綁紮分布筋,每個交點均要綁紮,如有樓梯梁時,先綁梁筋後綁闆筋,闆筋要錨固到梁内。
(4)底闆筋綁完,綁紮踏步鋼筋,然後支踏步模闆。主筋接頭數量和位置均要符合施工規範的規定。
8.牆體鋼筋綁紮
(1)先綁紮剪力牆暗柱鋼筋,施工方法同柱子鋼筋。
(2)綁紮連接剪力牆縱筋及豎向梯子筋,先綁豎筋再綁縱筋,并在縱筋上畫出水平筋分檔線。
(3)按分檔線綁紮水平鋼筋[從1.5米位置向下綁紮水平筋,再由1.5米位置向上綁紮水平筋(用“八”字扣)]和連梁鋼筋,鋼筋接頭搭接長度為50d,兩接頭中心錯開65d。
(4)剪力牆地下室牆體鋼筋位置按照結構圖施工。
(5)第一道牆體立筋距暗柱50㎜,第一道牆體水平筋距闆面50㎜,連梁主筋伸入暗柱部分設箍筋一道,距暗柱邊50㎜,暗柱第一道箍筋距闆面30㎜。
(6)根據牆體尺寸加工梯子筋(如下圖),沿牆體長度方向每2~3m設置一道。另外,在牆體模闆上橫向設置一道,以保證砼澆築完成後牆筋位置正确。
(7)在牆體上口兩側綁通長鋼筋,以控制牆體插筋位置。
(三)鋼筋的連接
1.本工程Φ18以上(含Φ18)的鋼筋及牆體鋼筋、梁内通長鋼筋、柱立筋鋼筋接頭為滾軋直螺紋連接,Φ18以下的鋼筋接頭為綁紮搭接;梁鋼筋接頭上鐵接頭位置在跨中1/3軸跨範圍内,下鐵接頭在支座範圍内;基礎底闆部位鋼筋接頭上鐵在支座,下鐵在跨中。連接水平鋼筋時,從一頭往另一頭依次連接, 框支柱、轉換梁采用I級接頭,其它采用Ⅱ級接頭。
2. 直螺紋連接工藝流程為:鋼筋原材料檢驗→鋼筋直螺紋加工→直螺紋絲扣質量檢驗→安裝絲扣保護套→複核并運輸施工部位→鋼筋連接→檢查驗收。
3.直螺紋連接工藝要點
(1)機具設備
① 鋼筋套絲機:鋼筋套絲機型号:SZ-50A、ZL-4。
② 扭力扳手:型号:PW360(管鉗型);性能:100~360N.m。
③ 量規:量規包括牙形規、卡規和直螺紋塞規。
(2)直螺紋套筒的加工與檢驗。
① 直螺紋套筒的尺寸,應與鋼筋端頭直螺紋的牙形與牙數匹配,并應滿足承載力略高于鋼筋母材的要求。直螺紋套筒的加工應在專業工廠進行;各種套筒的外表面,均有明顯的鋼筋級别及規格标記;套筒加工後,其兩端直孔必須用與其相應的塑料密封蓋封嚴。
② 直螺紋套筒的驗收,應檢查:套筒的規格、型号與标記;套筒的内螺紋圈數、螺距與齒高;螺紋有無破損、歪斜、不全、鏽蝕等現象。套筒檢驗的重要一環是用直螺紋塞規檢查同規格套筒的加工質量,見示意圖。當套筒大端邊緣在直螺紋塞規大端缺口範圍内時,套筒為合格品。
③ 套筒須有檢驗報告、出廠合格證及抽檢報告,鋼筋套絲加工及接頭連接須符合《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
(3)鋼筋直螺紋的加工與檢驗
① 鋼筋下料時,應采用無齒鋸切割,其端頭截面應與鋼筋軸線垂直,并不得翹曲。
将鋼筋兩端卡于套絲機上套絲。鋼筋套絲所需的完整牙數見下表。套絲時要用水溶性切削冷卻潤滑液進行冷卻潤滑。對大直徑鋼筋要分次車削到規定的尺寸,以保證絲扣精度,避免損壞梳刀。
鋼筋套絲完整牙數的規定值
鋼筋直徑(㎜) |
16~18 |
20~22 |
25~28 |
32 |
36 |
40 |
完整牙數 |
5 |
7 |
8 |
10 |
11 |
12 |
② 鋼筋直螺紋的檢查:對已加工的絲扣端要用牙形規及卡規逐個進行自檢,見示意圖。要求鋼筋絲扣的牙形必須與牙形規吻合,小端直徑不超過卡規的允許誤差,絲扣完整牙數不得小于規定值。不合格地絲口,要切掉後重新套絲。然後要有質檢員按3%的比例抽檢,如有一根不合格,要加倍抽檢。
③ 直螺紋檢查合格後,一端擰上塑料保護帽,另一端擰上鋼套筒與塑料封蓋,并用扭距扳手将套筒擰至規定的力矩,以利保護與運輸。
(4)直螺紋鋼筋的連接與檢驗
① 連接鋼筋前,将下層鋼筋上端的塑料保護帽擰下來,露出絲扣,并将絲扣上的水泥漿等污物清理幹淨。
② 連接鋼筋時,将已擰套筒的上層鋼筋擰到被連接的鋼筋上,并用扭力扳手按下表規定的力矩值把鋼筋接頭擰緊,直至扭力扳手在調定的力矩值發出響聲,并随手畫上油漆标記,以防有的鋼筋接頭漏擰。力矩扳手每半年應标定一次。
連接鋼筋擰緊力矩值
鋼筋直徑(㎜) |
16 |
18 |
20 |
22 |
25~28 |
32 |
36~40 |
扭緊力矩 |
118 |
145 |
177 |
216 |
275 |
314 |
343 |
③ 鋼筋擰緊力矩的檢查:首先目測已做油漆标記的鋼筋接頭絲口,如發現有一個完整絲口外露,應重新擰緊或進行加固處理。然後用質檢用的扭力扳手對接頭質量進行抽檢,抽檢數量對梁、柱構件為每根梁、柱1個接頭;對闆、牆、基礎構件為3%(但不少于3個)。抽檢結果要求達到規定的力矩值。如有一種構件的一個接頭達不到規定值,則該構件的全部接頭必須重新擰到規定的力矩值。
④ 鋼筋接頭強度的檢查:在正式連接前,按每種規格鋼筋接頭每300個為一批,做3個接頭試樣,做拉伸試驗。當接頭試件達到下列要求時,即為合格接頭:
a.屈服強度實測值不小于鋼筋的屈服強度标準值;
b.抗拉強度實測值與鋼筋屈服強度标準值的比值不小于1.35倍,異徑鋼筋接頭以小直徑抗拉強度實測值為準。
c.如有一個直螺紋套筒接頭不合格,則該構件全部接頭采用電弧貼角焊縫方法加以補強,焊縫高度不小于5㎜。
(5)鋼筋連接的組批原則及取樣規定
① 工藝檢驗:
在正式施工前,按同批鋼筋、同種機械連接形式的接頭試件不少于3根,同時對應截取接頭試件的母材,進行抗拉強度試驗。
②現場檢驗:
接頭的現場檢驗按驗收批進行,同一施工條件下采用同一批材料的同等級、同形式、同規格的接頭每500個接頭為一驗收批,不足500個接頭也按一批計,每一驗收批必須在工程結構中随機截取3個試件做單向拉伸試驗,在現場連續檢驗10個驗收批,其全部單向拉伸試件一次抽樣均合格時,驗收批接頭數量可擴大一倍。
截取的部位的鋼筋,能替換的重新換掉,不能替換的采用幫條焊接方法加以補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