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壁詩意為題在牆壁上的詩,
牆壁又有寺壁、石壁、郵亭壁、
殿壁、樓壁之分。
從内容上說,題壁詩都是有感而發,
表達了作者寫詩時的心情與寄托。
我們從題壁詩中,
可以了解到詩人當時的真情實感。
今天,詩人分享十首題壁詩,
一起來感受古時當時的心情。
《題長安壁主人》
唐·張謂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
這是張謂寄居長安時,題在房東牆壁上的詩。詩題中的長安壁主人無名無姓。
詩人自恃高沽卻屢遭挫折,故而對世态炎涼、人情冷暖深有感悟。但他對此不能按捺不言,于是将滿腔憤慨化成這篇悲憤文字。
世俗的人互相結交需要以黃金為紐帶,黃金用得不多,交情自然不深。縱然口頭上暫時承諾了什麼,實際上他的心就如路人一樣冷漠。
《題西林壁》
宋·蘇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蘇轼遊廬山時所作,觀賞了廬山的景色之後,蘇轼在廬山西麓的西林寺的牆壁上題寫了這首詩。
遊覽了廬山的景色後,蘇轼寫下了觀廬山的感受,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花山寺壁》
宋·蘇舜欽
寺裡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
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慶曆四年時詩人被貶蘇州之後,賦閑在家,一日外出遊玩,來到花山寺,隻見野草叢生,不見百花開放,覺得“花山寺”名不符實,于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花山寺是因鮮花繁多、美麗而得名,來到這裡才發現,不見鮮花,隻見雜草叢生。鮮花栽種的培養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奮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雜草卻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長的。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将綠繞,兩山排闼送青來。
王安石二次罷相後,隐居金陵郊外的半山園,在這段時間裡,王安石與隐居紫金山的楊德逢交往甚密。這首詩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
長把茅草屋檐掃幹幹淨淨無鮮苔,花木規整成行成垅是你親手培栽。一條流水護着田将叢綠纏繞如帶,兩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來。
全詩既贊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閑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題青泥市寺壁》
宋·嶽飛
雄氣堂堂貫鬥牛,誓将直節報君仇。
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
這首詩是宋代抗金名将嶽飛題于青泥市蕭寺壁間的一首詩。
該詩描寫了作者報效祖國,禦侮殺敵的志向。詩中質樸無華,直抒胸臆,氣勢健舉,表達了收複失地的堅強意志,和他隻為報國血恥,不圖拜将封侯的愛國主義精神。
《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首《題臨安邸》系南宋淳熙時士人林升所作,此為寫在南宋皇都臨安的一家旅舍牆壁上,疑原無題,此題為後人所加。
“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南宋統治者定都臨安,可當政者卻隻求苟且偏 安,詩人不露聲色地揭露了“遊人們”的腐朽本質,也由此表現出作者對當政者不思收複失地的憤激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此時,詩人常到博山遊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此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題諸葛谼田家壁》
宋·賀鑄
晚度孔明谼,林間訪老農。
行沖落葉徑,坐聽隔江鐘。
後舍燈猶織,前溪水自舂。
無多遊宦興,蔔隐幸相容。
這首詩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詩人路過諸葛谼時,便寫下這首詩,這首詩平淡的風格,和詩人所要表現的、對返璞歸真的退隐生活的歆羨和向往,吻合無間。
黃昏時我越過諸葛亮谼,迎落葉沿小路策馬匆匆。歇腳在山林間尋訪老農,客座邊聞聽得隔江晚鐘。後屋裡燈猶亮農婦在紡織,前溪上水推碓無人自舂。我早已沒多少遊宦興緻,來隐居希望您能夠相容。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
淳熙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回往複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隻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裡傳來鹧鸪的鳴叫聲。
《獄中題壁》
清·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清光緒年間,譚嗣同作為維新變法的骨幹,參與變法,維新變法失敗後,譚嗣同和楊深秀、林旭等五人被收押後處死。這首詩是譚嗣同寫在獄中牆壁上的。
這首詩的前兩句運用張儉和杜根的典故,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褒揚祝福,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願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