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将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阿蘭·阿斯佩、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和奧地利科學家安東·塞林格,以表彰他們為糾纏光子實驗、證明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性的量子信息科學所作出的貢獻。
得知諾獎再次授予量子科技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感到非常振奮。
他說:“一方面,量子科技領域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頒獎委員會在介紹獲獎者的工作時,提到了很多中國科學家所做的工作。我們覺得,為了這個領域的發展,中國科學家也作出了傑出貢獻。”
潘建偉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辦公室内與“墨子号”量子衛星模型合影。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他們是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的領路人
對普通人來說,關于量子的學說都顯得高深莫測。事實上,20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革命之一。
量子科技可以在保障信息安全、提高運算速度、提升測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經典技術的瓶頸,成為信息、能源、材料和生命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的源泉,為保障國家安全和支撐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戰略力量。
剛剛獲獎的三位科學家,是最早開展量子物理實驗研究的人。
“這三位科學家早就應該獲諾獎了,2010年,他們就因為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和推動了光量子信息的處理,得到了沃爾夫獎的肯定。”潘建偉說。
“他們是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的領路人,是量子信息科學重要的先驅。”南京大學教授馬小松是安東·塞林格的學生,他認為,這三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實至名歸。
“在量子信息領域中,量子網絡的非局域性驗證、量子隐态傳輸、遠距離量子隐态傳輸等,都是由這三位量子信息科學先驅開創的。”馬小松介紹。
讓人高興的是,在這些研究工作中,中國科學家也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安東·塞林格的學生,頒獎委員會提到的安東·塞林格的研究工作,潘建偉院士是最主要的參與者之一。
“頒獎委員會提到了我導師安東·塞林格的四篇量子通信實驗文章。我是其中兩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兩篇文章的第二作者。”潘建偉說。
同時,“頒獎委員會還提了另外三篇文章,而這三篇文章都是中國科學家獨立開展的研究工作。所以,從這一點講,我不僅是加入了塞林格的研究團隊,也參與了開創量子信息物理學這個領域,我感到很幸運。”潘建偉說。
更重要的是,“在把獲獎科學家的夢想變成現實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這方面的成績讓潘建偉感到很驕傲。
塞林格成功預見到一個新領域即将誕生
談到自己的導師安東·塞林格,潘建偉的第一印象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剛到導師團隊的時候,我沒有做實驗的經曆。面對這種情況,一般的導師都會比較猶豫,不會讓一個搞理論的人去做實驗。但是,因為我導師自己也有做理論的背景,所以他也很高興,同意我去做實驗工作。”潘建偉說。
同時,安東·塞林格也能夠尊重學生的選擇,并加以适當的引導,讓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從這個角度講,他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
“塞林格老師很有遠見,他成功預見到一個新領域即将誕生。”潘建偉記得很清楚,歐洲第一個關于量子信息的歐盟聯合課題,就是在塞林格的主導下設立的,“我看到他的項目申請書是1996年”。
2005年至2012年,馬小松在安東·塞林格教授的指導下,開展量子物理學領域相關研究。
“量子物理學的實驗漫長而又充滿不确定,每一次實驗的成功都要經曆無數次失敗,這是一個慢慢精進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磨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安東·塞林格教授一直保持着對這個學科的無比熱愛。同時,他也非常關心年輕人的成長,經常鼓勵我們,包括潘建偉院士。”馬小松說。
三周前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安東·塞林格告訴馬小松,他剛剛從奧地利科學院院長職位退休,又回到了他熱愛的科研工作崗位,繼續從事科學研究,感到非常激動。
我國有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近年來,我國也高度重視量子信息科技的發展,在量子信息科技領域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産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總體而言,我國在量子通信的研究和應用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在量子計算方面與發達國家處于同一水平線,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發展迅速。”潘建偉說。
他表示,量子通信的發展目标是構建全球範圍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通過光纖實現城域量子通信網絡、通過中繼器實現鄰近兩個城市之間的連接、通過衛星平台的中轉實現遙遠區域之間的連接,是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發展路線。
我國的城域量子通信技術已初步滿足實用化要求,我國建成了國際上首條遠距離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在金融、政務、電力等領域開展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的技術驗證與應用示範。在衛星量子通信方面,我國研制并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号”,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星地量子通信,首次實現了洲際量子通信,充分驗證了基于衛星平台實現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量子計算研究的核心任務是多量子比特的相幹操縱。當前,量子計算研究已經實現“量子優越性”,即量子計算機對特定問題的計算能力超越傳統超級計算機,達到這一目标需要約50個量子比特的相幹操縱。
2020年,潘建偉和陸朝陽等學者研制成功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推動了全球量子計算的前沿研究達到一個新高度,繼谷歌“懸鈴木”量子計算機之後,我國首次成功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裡程碑式突破。
然而,“我國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起步較晚,整體上相比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來已經迅速縮小了差距,在若幹研究方向上與公開報道的國際最高水平相當。”潘建偉說。
來源: 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