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這本書。
關于這句話的解讀曆來是衆說紛纭,很多人認為這句話表達了對女性的歧視,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對于這句話不能望文生義,要聯系《論語》這本書的語境去理解,近代學者錢穆就認為"女子與小人"應該理解為"妾侍和奴仆",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同時代的李澤厚先生的支持。
這一觀點的來源,出自于宋代大儒朱熹的《論語集注》,這位理學宗師首次将"女子與小人"注解為"臣妾",不同于漢唐以來的諸多注解版本。
《漢紀》裡的荀悅曾經引述論語中的這句話,駁斥小人就和女子一樣,"性不安于道,智不周于物",實在"難養也"。《後漢書》裡面記載的楊震,是曆史上一個非常清廉的名臣,他也曾經通過鄭嚴公和母親的故事,來闡明"婦人不得與于政事"的道理,把女人和奸佞放在同一位置。
無獨有偶,東漢的另一名臣爰延也有同樣的觀點,他引述的是漢武帝和幸臣李延年以及韓嫣的故事,而後引用了孔子的這句話,并且做了評價"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對後世做出警戒"蓋聖人之明戒也!"上述這些人對"難養也"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分為一類,就是鮮明地表達了對女子的歧視。
而後很多人對于這句話的理解,雖然意味有所不同,但是始終沒有走出對女性歧視這一範圍。西晉時期,注釋《春秋左傳》的杜預表明"女德無極,婦怨無終",很顯然這句話是直接脫胎于之前對孔子那句話理解的。《世說新語》裡面所記載的一些故事也往往把女子和小人等同起來。
到了皇侃的《論語義疏》,就直接把"女子小人"同"君子"對立起來了。不僅如此,到了唐代,《法苑珠林》還借孔子之言,表達了佛教對女性的歧視,詩人白居易同樣将"女子"歸為"小人"一類。
這一觀點到了宋代,才開始慢慢發生變化。北宋的《論語注疏》強調地指出了這裡的"女子"不是全部女性,而是部分女性,這是一個非常進步的觀點。到了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論語集注》才将"女子與小人"的範圍進一步縮小到"臣妾"也就是家中"奴仆侍妾"的範圍,而後根據理學的"三綱五常",引申出"莊以莅之,慈以畜之"的說法,明顯是帶有理學目的。但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從漢唐時期到兩宋時期,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明顯地随着當時的儒學思想的變化而變化。
宋朝以後,"難養也"這句話的側重點不再是女子與小人的地位是否與君子對立,而是如何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不再談論各自的地位如何,轉而談論如何擺正各自的地位。這一點顯然是受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思想影響的。
清代方苞編選《四書文》,特意收入了多種說法,着重強調的是處理遠近、親疏、上下的關系。到了乾隆皇帝,"難養也"這句話就徹底變成了"治國平天下"的那一套了,這也是理學之後《大學》地位提升的影響。清代以來,現代學者對于這句話的争論,還逃不出以上兩種範疇。
"婦女能頂半邊天",就算是聖人說的話,也不一定完全都對。到底如何去理解孔子說的這句話呢?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