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是生物體内一種極重要的高分子有機物。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有機物,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可視為生命體的磚塊。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器官的支架和主要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活動的存在。
機體所有重要的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質的參與。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它是與生命及與各種形式的生命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質。機體中的每一個細胞和所有重要組成部分都有蛋白質參與。蛋白質占人體重量的16%-20%,即一個60kg重的成年人其體内約有蛋白質9.6-12kg。人體内蛋白質的種類很多,性質、功能各異,但都是由20多種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并在體内不斷進行代謝與更新。
一、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蛋白質的來源可分為動物性和植物性兩大類。
一般來說,動物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比植物蛋白質高。
植物蛋白質中,谷類含蛋白質10%左右,蛋白質含量不算高,但由于是人們的主食,所以仍然是膳食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特别是大豆含蛋白質高達36%-40%,氨基酸組成也比較合理,在體内的利用率較高,是植物蛋白質中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
動物性蛋白質中,蛋類含蛋白質11%-14%,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奶類(牛奶)一般含蛋白質3.0%-3.5%,是嬰幼兒蛋白質的最佳來源。肉類包括禽、畜和魚的肌肉。新鮮肌肉含蛋白質15%-22%,肌肉蛋白質營養價值優于植物蛋白質,是人體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蛋白質由氨基酸構成,在人體必需的22種氨基酸中,有9種氨基酸(氨基酸食品)是人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的,必須通過飲食才能獲得。
二、食物中的蛋白質
⒈ 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牲畜的奶:牛奶、羊奶、馬奶等;畜肉:牛、羊、豬肉等;禽肉:雞、鴨、鵝、鹌鹑、鴕鳥等;蛋類:雞蛋、鴨蛋、鹌鹑蛋等及魚、蝦、蟹等;還有大豆類,包括黃豆、大青豆和黑豆等,其中以黃豆的營養價值最高,它是嬰幼兒食品中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此外像芝麻、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幹果類的蛋白質的含量均較高。
由于各種食物中氨基酸的含量、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各異,且其他營養素(脂肪、糖、礦物質、維生素等)含量也不相同。
每100克中含蛋白質的克數:
水産類: 海參(幹) 76.5,青魚19.5,帶魚18.1,黃花魚17.6, 鲢魚17.0,龍蝦16.4;
豆類: 豆腐皮 50.5,黃豆 36.3,蠶豆 28.2;山産類:幹口蘑,35.6克,冬菇,13.9克,花生 26.2,蓮子 16.6,燕麥 15.6,核桃 15.4; 動物内髒類:豬肝21.3,豬心19.1,豬血18.9,豬腎15.5; 肉類:醬牛肉32,豬皮26.4,紅燒牛肉25,牛肉(瘦) 20.3,羊肉(瘦) 17.3,豬肉(瘦) 16.7; 家禽類: 雞肉 23.3,雞肝 18.2,鴨肉 16.5,兔肉 2l.2;蛋類:雞蛋14.7,鴨蛋8.7。
⒉ 選用方法
蛋白質食物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保證優質蛋白質的補給是關系到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怎樣選用蛋白質才既經濟又能保證營養呢?
首先,要保證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蛋白質食物。根據營養學家研究,一個成年人每天通過新陳代謝大約要更新300g以上蛋白質,其中3/4來源于機體代謝中産生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的再利用大大減少了需補給蛋白質的數量。一般地講,一個成年人每天攝入60g-80g蛋白質,基本上已能滿足需要。
其次,各種食物合理搭配是一種既經濟實惠,又能有效提高蛋白質營養價值的有效方法。每天食用的蛋白質最好有三分之一來自動物蛋白質,三分之二來源于植物蛋白質。我國人民有食用混合食品的習慣,把幾種營養價值較低的蛋白質混合食用,其中的氨基酸相互補充,可以顯著提高營養價值,提高蛋白質在身體裡的利用率。例如,單純食用玉米的生物價值為60%、小麥為67%、黃豆為64%, 若把這三種食物,按比例混合後食用,則蛋白質的利用率可達77%。谷類蛋白質含賴氨酸較少,而含蛋氨酸較多。豆類蛋白質含賴氨酸較多,而含蛋氨酸較少。這兩類蛋白質混合食用時,必需氨基酸相互補充,接近人體需要,營養價值大為提高.
第三,每餐食物都要有一定質和量的蛋白質。人體沒有為蛋白質設立儲存倉庫,如果一次食用過量的蛋白質,勢必造成浪費。相反如食物中蛋白質不足時,青少年發育不良,成年人會感到乏力,體重下降,抗病力減弱.
第四,食用蛋白質要以足夠的熱量供應為前提。如果熱量供應不足,肌體将消耗食物中的蛋白質來作能源。每克蛋白質在體内氧化時提供的熱量是18kJ,與葡萄糖相當。
⒊選用原則
每天的飲食中蛋白質主要存在于瘦肉、蛋類、豆類及魚類中。在搭配膳食時,應該遵循三個原則:
⑴ 食物的生物學種屬越遠越好
⑵ 搭配的種類越多越好
⑶ 食用時間越近越好
早餐必須攝取充分的蛋白質。可以吃一個雞蛋,重體力勞動者可以吃兩個。喝一碗小米粥或者大米粥,粥中可以搭配點南瓜蓉、黑米、燕麥之類的,饅頭或者包子可根據自己食量來定。
午餐可以适量的吃點魚肉和豬肉,有條件的可以吃牛肉和羊肉之類的。
晚餐可以喝點稀小米粥,粥裡可搭配點黃豆或者綠豆。
睡前可喝一杯牛奶,不僅有助于睡眠,還能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
三、蛋白質和健康
⒈ 重要作用
蛋白質主要由氨基酸組成,因氨基酸的組合排列不同而組成各種類型的蛋白質。生物體内普遍存在的一種主要由氨基酸組成的生物大分子。它與核酸同為生物體最基本的物質,擔負着生命活動過程的各種極其重要的功能。
生命運動需要蛋白質,也離不開蛋白質。
人體中估計有10萬種以上的蛋白質。人體的生長、發育、運動、遺傳、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生命是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這種運動方式是通過蛋白質來實現的,所以蛋白質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人體内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質如胺類、神經遞質、多肽類激素、抗體、酶、核蛋白以及細胞膜上、血液中起“載體”作用的蛋白都離不開蛋白質,它對調節生理功能,維持新陳代謝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人體運動系統中肌肉的成分以及肌肉在收縮、作功、完成動作過程中的代謝無不與蛋白質有關,離開了蛋白質,體育鍛煉就無從談起。
⒉ 代謝吸收
蛋白質在胃液消化酶的作用下,初步水解,在小腸中完成整個消化吸收過程。氨基酸的吸收通過小腸黏膜細胞,是由主動運轉系統進行,分别轉運中性、酸性和堿性氨基酸。在腸内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質,不僅來自于食物,也有腸黏膜細胞脫落和消化液的分泌等,每天有70g左右蛋白質進入消化系統,其中大部分被消化和重吸收。未被吸收的蛋白質由糞便排出體外。
食入的蛋白質在體内經過消化被水解成氨基酸被吸收後,重新合成人體所需蛋白質,同時新的蛋白質又在不斷代謝與分解,時刻處于動态平衡中。因此,食物蛋白質的質和量、各種氨基酸的比例,關系到人體蛋白質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孕産婦的優生優育、老年人的健康長壽,都與膳食中蛋白質的量有着密切的關系。
⒊ 蛋白質需要量
每天的飲食中蛋白質主要存在于瘦肉、蛋類、豆類及魚類中。平均一天之中蛋白質的需要量最少約是45克,也就是一餐大約15克。
蛋白質的需要量,因健康狀态、年齡、體重等各種因素也會有所不同。随着年齡的增長,合成新蛋白質的效率會降低,肌肉塊(蛋白質組織)也會萎縮,而脂肪含量卻保持不變甚至有所增加。這就是為什麼在老年時期肌肉看似會“變成肥肉”。身材越高大或年齡越小的人,需要的蛋白質越多。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工作壓力大的都市白領、經常熬夜工作、嬰幼兒、青少年、年長的父母、手術康複者和運動員每日可能需要攝入更多蛋白質。
⒋ 蛋白質的合理使用
保持健康所需的蛋白質含量因人而異。國際上一般認為健康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0.8克的蛋白質。
⑴ 蛋白質缺乏症
蛋白質缺乏在成人和兒童中都有發生,但處于生長階段的兒童更為敏感。
成年人:肌肉消瘦、肌體免疫力下降、貧血,嚴重者将産生水腫。
未成年人:蛋白質的缺乏常見症狀是代謝率下降,對疾病抵抗力減退,易患病,遠期效果是器官的損害,常見的是兒童的生長發育遲緩、智力發育差,視覺差,體質下降、淡漠、易激怒、貧血以及幹瘦病或水腫,并因為易感染而繼發疾病。
⑵ 吃雞蛋重年齡
據專家介紹,蛋白質的補充,要看兩方面。
一是年齡,青年人一天1-2個雞蛋,老年人每周3-4個,并且最好隻吃半個蛋黃。
二是運動量,18-45歲男性,從事極輕體力勞動,每日蛋白質供給量為70克;若從事極重體力勞動,則需要110克。
雞蛋不可空腹吃,不利于蛋白質的吸收。光吃蛋黃或蛋清都不好,蛋白質不光存在于蛋清中,蛋黃裡也有大量優質蛋白,還有膽固醇、脂肪、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營養價值非常高,兩者一起吃,所提供的營養才豐富。
⑶ 食物可替代雞蛋
1個雞蛋或一杯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在10克。現在物質豐富了,太多的食物能提供蛋白質。比如:2兩牛肉或魚肉含蛋白質約20克,2兩豆腐約含10克,另外,主食裡,2兩面條也含8-10克蛋白質。一天三頓飯,很容易就達到人體需要量。“以現在的飲食結構,每人一周4-5個雞蛋足夠了。
⑷ 過剩反而有害
蛋白質,尤其是動物性蛋白攝入過多,多餘的蛋白質并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對人體同樣有害。首先過多的動物蛋白質的攝入,就必然攝入較多的動物脂肪和膽固醇。其次蛋白質過多本身也會産生有害影響。正常情況下,人體不儲存蛋白質,所以必須将過多的蛋白質脫氨分解,氮則由尿排出體外,這加重了重肝、腎等器官代謝負擔,而且,這一過程需要大量水分,從而加重了腎髒的負荷,若腎功能本來不好,則危害就更大。
長期的高蛋白飲食還會導緻肝腎功能異常。出現“蛋白質中毒綜合征”,表現為腹部脹悶,頭暈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狀。過多的動物蛋白攝入,也造成含硫氨基酸攝入過多,這樣可加速骨骼中鈣質的丢失,易産生骨質疏松。
蛋白粉對于健康人來講就更沒有必要了。“隻有體弱多病、嚴重營養不良,高燒等疾病引起的食欲低下,孕産婦等人群,可适當吃蛋白粉。”
⒌ 蛋白質與身高
人體的骨骼等組織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在體内新陳代謝的全部化學反應過程中,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而所有的酶均由蛋白質構成。對青少年增高起作用的各種激素,也都是蛋白質及其衍生物。此外,參與骨細胞分化、骨的形成、骨的再建和更新等過程的骨礦化結合素、骨鈣素、堿性磷酸酶、人骨特異生長因子等物質,也均為蛋白質所構成。所以,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中最重要的化合物,是增高的重要原料。少年兒童及嬰幼兒增高離不開蛋白質。
據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動物性食品供應不足,每人每年隻平均供應2千克肉,12.5千克奶和奶制品,2.5千克蛋。當時12歲學生平均身高隻有137.8厘米。戰後,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動物性食品增多,每人每年食用肉達13千克,奶及奶制品25千克,蛋類15千克。1970年調查,12歲少年(少年食品)的身高已達147.1厘米,平均增高9.3厘米。從這個例子說明蛋白質(蛋白質食品)食物對少年兒童(兒童食品)增高所起的作用。
嬰幼兒(嬰幼兒食品)、少年兒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食品)、鐵(鐵食品)、鈣、磷等無機鹽及部分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食品),在蛋白質食物中也同時可以獲得。所以,有些兒童少年隻喜歡吃素食(素食食品),怕吃雞、魚、肉、蛋等葷菜,或是在家長的催督下才勉強吃一點,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必然會導緻因蛋白質缺乏而影響身高。
要注意食物要多樣,粗細要搭配,堅持以糧、豆、菜為主,适當增加肉、魚、蛋、奶的量,以補充身體發育的充足營養,保證身高增加的原料,促進個子長高。
⒍ 特殊人員補充蛋白質
⑴ 分娩後
對于分娩後蛋白質的攝入要注意三點:
第一,蛋白質的攝入量要足夠,因為新媽媽哺乳需要攝入充足的蛋白質
第二,蛋白質應該是優質的,一般來說,魚蝦類蛋白質比肉類要好,肉類白肉比紅肉好。
第三,蛋白質攝入要均衡,不要隻選擇一種食物吃。
産後營養方面應該遵循的這樣幾條原則:每天營養攝入足夠熱量;葷素搭配好;各類魚、肉、蛋、禽蛋白質要均衡;為了增加乳汁量,可适量增加湯類(魚湯、肉湯)的攝入。少數人乳汁量不夠,下奶比較慢,為了有助于下奶,可喝一些加有中藥成分的湯類。這有助于母親身體的恢複調理(子宮收縮、惡露排出),下奶通暢,并可補充營養。
⑵ 健身人群
健身鍛煉期間,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比其他階段要旺盛得多。在健身鍛煉期間調整我們以往的飲食結構,實現食物多樣化,粗糧細糧均衡搭配,動物蛋白合理分配到每一餐,适量攝取豆制品,可以很好地提高我們每一餐的營養價值。在這一情況下進行健身鍛煉,最終表現出來的結果是健身效果明顯提高。
專家提醒,健身的人,運動後一定不要立即吃肉類、雞蛋等酸性物質,而要補充足夠的水,吃些蔬菜水果。補充蛋白質要在運動一個小時以後。否則使體内乳酸分泌過多,更疲勞,不利于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