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思鄉詩特點及代表作

思鄉詩特點及代表作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5 09:56:44

思鄉詩特點及代表作(君自故鄉來慰我思鄉情)1

君自故鄉來 慰我思鄉情

——《問來使》《雜詩》《道人北山來》比較賞析

王傳學

表現思鄉之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由于交通阻滞,通訊不便,出門在外的遊子與家中的聯系很不方便,對家鄉的情況知之甚少。當看到一位家鄉來的人,便會迫不及待地向他打聽家鄉的情況,了解親人的信息,以慰藉自己的思鄉之情。在古詩中,陶淵明的《問來使》、王維的《雜詩》、王安石的《道人北山來》,便是表現這種情思的代表作。

先看晉代詩人陶淵明的《問來使》: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

薔薇葉已抽,秋蘭氣當馥。

歸去來山中,山中酒應熟。

詩的意思是:你從山中來,早晚能感受到天目山的變化。我屋子的南窗下面,現在生了幾叢菊花?薔薇的葉子已經凋零,秋蘭的氣息應當很香了吧。你歸去天目山中的時候,山中的菊花酒也應該釀好了。

詩人通過問山中來使,問家中的菊花長了幾叢,菊花酒釀好了沒有,表現了自己對家鄉親人的牽挂。在衆多景物中,詩人獨問菊花,表明了他對菊花的偏愛,以菊花的孤高隐逸,來形容自己的高潔情懷。

再看唐代詩人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本是正常的情感。一個久客異鄉的人,突然遇到了故鄉來人,最為迫切的自然是關于家鄉的事,所以禁不住發問。要問的事情很多,如家鄉的變化,親友的安好等,但詩人對這些都不問,卻問起家中窗前的梅花:“來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最令主人公親切懷想的是花窗前那棵梅樹開花了沒有?

用梅花作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詩化了最普通的家務事,同時又體現了詩人獨鐘梅花那種清高脫俗的品性。這正是詩人情趣高雅之所在,透露出他脫俗超凡的興緻。

再看宋代詩人王安石的《道人北山來》:

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

舉手指屋脊,雲今如此長。

開田故歲收,種果今年嘗。

告叟去複來,耘鋤尚康強。

死狐正首丘,遊子思故鄉。

嗟我行老矣,墳墓安可忘!

詩的意思是:有個道人從我家鄉的北山過來,問他我家東面山岡上的松樹長得怎樣了。他舉手指指屋脊,說現在已經長得這樣高了。新開的田地去年豐收了吧,種的果樹結的果子今年也品嘗上了吧?我對道人說我出來還要回去,我的身體還健康強壯,還能從事農業勞動。狐狸死時頭正對着出生的小山丘,我這個在外飄零的遊子也思念自己的故鄉。慨歎我即将老去了,我墳墓所在地的家鄉怎麼能忘呢!

詩人通過向家鄉來的道人問話,表達了自己的遊子思鄉之情;更通過問松樹的生長情況,側面反映出詩人自己内心追求像松樹一樣高風亮節的情操。

這三首詩都是思鄉之作。都是通過問故鄉來人來表達思念和關切家鄉的真摯感情。陶淵明詩、王安石詩的開頭四句同王維的詩寫法一樣,都說有人從家鄉來,都向來者打聽家鄉的事,所問之事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陶淵明獨愛象征隐逸孤傲的菊花,所以問“今生幾叢菊”;王維欣賞冰肌玉骨的梅花,則問:“寒梅著花未”;王安石喜歡高風亮節的松樹,故問“問松我東崗”。從問的東西裡可以看出其中有一緻的地方,就是菊花、梅花、松樹都是耐寒的,菊花能夠傲霜,所謂“黃花晚節香”;梅花是冰肌玉骨,沖寒開放;松樹是《論語》裡稱贊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是用來象征“高風亮節”的。梅花、菊花、松樹,都是古人用來象征高潔人品的。很顯然三位詩人在問的内容上,都有着深刻的含意,都象征着他們高潔的品格和情操。但是在詩的語言上則有含蓄與直白之分。王維的詩寫得自然親切、含蓄蘊藉,問而未答,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耐人玩味。陶淵明、王安石的詩問而有答,則顯得有點言盡意止,給人以複制生活的感覺。在詩的内容上,則有精煉和繁冗之分。王維詩獨問梅花,簡練蘊藉;陶淵明詩、王安石詩還問到其它事情,顯得繁雜。因此,清代詩評家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注》的按語中說:三詩“同一杼軸,皆情到之辭,不假修飾而自工者也。然淵明、介甫二作,下文綴語稍多,趣意便覺不遠。右丞隻為短句,一吟一詠更有悠揚不盡之緻,欲于此下複贅一語不得。”這樣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王維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了詩人蘊含豐富的心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