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二十四節氣的來曆

二十四節氣的來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5 18:41:05

  1、來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确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迹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複始,既是曆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産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隻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曆法,明确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于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闳将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并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别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2、意義

  二十四節氣既是曆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産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确反映了季節的變化并用于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将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