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記者關夢覺、唐奕奕、李靜編譯報道】由于中國已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疫情傳播,第二大經濟體再次崛起。中國的對外貿易在複蘇,工業生産也恢複增長,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這說明中國的經濟在疫情的沖擊之下,并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歐媒認為,中國将成為今年全球唯一的經濟再次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國。
今年國慶期間,衆多市民及遊客來到北京五棵松商圈消費購物。(圖片來源:中新社)
德媒:經理人指數10年來最高
雖然歐洲經濟再一次遭受疫情大流行的制約,但中國經濟已走上了複蘇之路。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已連續8個月超過“50擴張線”,10月最新指數更是達到2011年2月以來新高。向好的經濟态勢吸引了德媒《每日新聞》關注并報道,現全文編譯如下:
有關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提供商态度的重要數據表明,中國正在從春季疫情導緻的經濟下滑中持續複蘇。鑒于中國似乎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新冠病毒,中國企業領導層的情緒達到了近10年來的最高值。今年(2020年)10月,商業雜志《财新》統計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驚人地上升到了53.6點(9月為53.0點)。
在專家的預計中,該指數原本會略有下降。這一重要的經濟晴雨表現在已達到了自2011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當該指數高于50點時,意味着制造業正在擴張,反之則可以認為出現了收縮。
由于需求和供應均有所改善,中國制造業在10月份得以繼續恢複。财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哲表示:“公司非常傾向于擴大庫存。價格已經穩定,業務運營正在改善,企業家充滿信心。”
然而在其他國家,新一波感染浪潮仍然導緻對“中國制造”産品的需求增長再次減速,雖然中國10月份的新出口訂單已連續第3個月保持增長。王哲稱:“外國疫情的波折仍然阻礙着出口。”
根據中國政府10月31日發布的數據,10月份官方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小幅下降至51.4(9月為51.5)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從9月的55.9點上升至現在的56.2點,這預示着持續增長。兩項指标均優于經濟學家的平均預期。中國國家的采購經理人指數主要反映大型企業和國企的态度,《财新》采購經理人指數體現的則是較小的私企的觀點。在中國,由于疫情危機的影響,國内生産總值在第一季度曾急劇下降,但随後得以迅速恢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中國第一個消除了疫情導緻的經濟下滑。在第三季度,中國經濟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9%,第二季度開始的增長仍在繼續。
西媒:自給自足發展趨勢良好
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3.3%。圖為10月19日,成都市民正在超市購物。(圖片來源:中新社)
在經曆了新冠疫情的沖擊後,中國逐漸與世界其他國家拉開距離。當别的國家還在疫情的困境中,中國已開始了經濟增長之路。西班牙《阿貝賽報》、《先鋒報》等主流媒體都對中國經濟良好的發展勢頭進行了報道,認為中國的經濟有充分的能力自給自足。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雙循環”戰略,意味着當中國的經濟列車在複蘇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時,也在為全球經濟複蘇做出貢獻。《阿貝賽報》的報道指出,經曆了新冠疫情的沖擊後,中國逐漸與世界其他國家拉開距離。當别的國家還在疫情的困境中,中國已踏上了經濟增長之路。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的國内生産總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9%,今年的國内生産總值已經由負轉正,增長了0.7%。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一份報告詳細介紹了今年開始出現增長的部門。其中包括社會消費品零售、貨物進出口和固定資産。與此同時,工業企業連續六個月保持增長,服務業生産指數連續五個月保持增長。
從8月開始,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出現反彈。該報認為,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信息,這個數據顯示了中國公民的信心指數和安全感指數。隻有當他們相信自己的收入會有所提高時,才會在消費品零售上花更多的錢。
在十一“黃金周”期間,中國國内市場旺盛的需求和消費增長讓中國經濟呈現出樂觀的态勢。相關數據顯示,國慶八天假期期間,中國國内遊客達6.37億人次。此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電影院也“滿血複活”,有近1億人去影院觀影,零售和消費品貿易、餐飲收入約為16億元人民币。
同時一些數據在第三季度同樣呈現出優異的表現:中國工業産能利用率為76.7%(比上一季度增加2%)。在最活躍的行業中,汽車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表現突出,增長了3個百分點。
《阿貝賽報》認為,由于疫情導緻國際環境不穩定,各種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國是大國,國内需求尚有較大潛力待挖掘。目前中國政府已意識到當務之急是需要繼續發展,以确保經濟複蘇,社會繼續保持穩定。中國政府現在的目标是促進國内和國外的雙循環發展。換句話說,當中國的經濟列車在複蘇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時,也是在為全球經濟複蘇做出貢獻。
《先鋒報》對剛落下帷幕的五中全會進行了報道。該報指出,第十四個五年計劃(2021至2025年)是中國政府應對潛在危機、推進綠色能源轉型所作出的重要決策。創新技術、自給自足、提升内部需求是五年計劃關鍵字。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将成為中國2021至2025年間的支柱。在全球處于危機的情況下,中國依然在變得更加強大,并在未來幾年會把國家建設成在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面都更成熟的強國。
該報認為,此次的五年計劃沒有詳細說明需要實現的數字目标或截止日期,強調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說,中國在未來的五年計劃會更注重質量而不是增長速度,将着力鞏固一個強勁的國内市場,從而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中國領導層把創新和技術自給自足作為下一階段發展的戰略核心。未來,在5G網絡、自動駕駛汽車與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最大限度的自給自足。
奧媒:第二大經濟體再次崛起
據奧地利《信使報》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經濟景氣創十年新高》的文章稱,由于中國已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疫情傳播,因此第二大經濟體再次崛起。
文章援引财新網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中國制造業PMI指數從53.0點上升至53.6點,并創下2011年1月以來最高水平。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該指數還未曾有過很大幅度的提升。今年,中國不僅與病毒作鬥争,而且還在與經濟衰退作鬥争。當疫情大流行結束後,經濟很快得到了恢複。在這個擁有龐大人口的國家,去年12月在武漢市發現了第一批感染病例,中國從今年1月底開始采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通過嚴格的隔離措施、大規模檢測、追蹤密切接觸者和嚴格的入境限制等來控制病毒的傳播。自夏季以來,中國僅經曆了幾次小規模的局部爆發,但都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已經恢複正常。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今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中,中國的危機應對措施十分有效。在其他國家還處于不穩定狀态時,中國疫情後的經濟複蘇勢頭正在增強。
财新雜志的經濟學家王哲表示,随着供求關系的改善,中國工業正在複蘇,企業主動補庫存意願強烈,價格水平趨于穩定。商業運作也正在改善,企業家們充滿信心。但由于像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還未控制住疫情,這也導緻國外對“中國制造”産品的需求增長速度有所放緩。雖然目前新的出口訂單已經連續第三個月增長,但國外的疫情潮仍然對中國的出口造成了不小影響。同時,由于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和技術戰,使中國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産生了新的認識。在剛結束的五中全會上,中國領導層對新的五年計劃目标提出了建議。中國将開始一個新的經濟路線——“雙循環”,以國内大循環為主,國内國際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國際公關集團APCO中國區資深顧問詹姆斯·麥格雷戈表示,擁有中國需要的先進技術、工業流程、金融或其他服務,并且可以從中獲得知識以增強自身業務的海外公司應該繼續在中國尋找機會。
(編輯:趙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