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派記者 林海生 陳骁鵬 通訊員 王錠铨
沿着淡水河流向,從淡水街道河背街驅車通過淡水鐵橋,穿過淡水城牆,便進入了惠陽老城區。映入你眼簾的是一條條彎窄的街巷、成排的老屋,老屋流溢着滄桑,牆體斑駁,布滿苔藓,與淡水河另一邊的新樓宇形成了鮮明對比。
廣東省曆史文化街區—淡水老城牌匾
這裡就是淡水古城的所在,它曾是東江流域最繁華的商貿集鎮之一。曆經千年時光,原先堅固的城牆如今隻剩下一段殘垣,原先風光的宅院也已牆體坍塌屋頂漏水……盡管如此,老街依舊人氣十足,街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2014年,作為惠州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淡水老街經過綜合整治,正義街、大魚街、米街、豬行街等10條老街巷完成了青石闆鋪裝,原有的殘舊電表和線路也陸續改造完畢,但其整體範圍和區域基本沒變,初步還原了傳統風貌。
2018年,惠陽推出故裡客韻鄉村遊精品線路,将淡水老街納入其中。今年8月,該線路上榜首批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名單。近日在惠州舉行的2019廣東旅遊文化節上,惠陽作為分會場之一,正式向外界發布此線路。不少人迫不及待前往探訪,一睹這條千年老街今日的容顔。
來來往往,穿梭在老街的街坊
曆史 >>>>>>
依河而生,因漁鹽而盛
自古以來,依水而居是住宅選址的首選。淡水老街依淡水河而建,因淡水河而興。千年以前,淡水因有便利的水路、溫和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先民在淡水河邊漁獵耕織,繁衍生息。
如今,從淡水鐵橋過,繞過橋頭市場,在“淡水老城”石牌後,可見“千年墟市—淡水老城”的模拟場景:男人袒胸露背,挽着褲腳,挑着一擔鹽走在前頭,婦女挽着褲腳,提着水壺,背着鬥笠緊跟其後,身後的小孩拿着球,逗着小狗玩耍,一家人其樂融融……從中可以想象當年淡水老城因鹽繁榮的盛景。
宋朝時,淡水老城被稱為上圩,後改名鍋笃塘。據史料記載,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淡水擁有“水口巷”和“下魚街”兩大鹽倉,“貢鹽”由淡水河運至京都,淡水形成以鹽業、漁業為主導,農、商、手工業全面發展的局面,形成了鄉村集市貿易的場所“圩”。
千年墟市,從中可窺視老城因鹽業而盛的盛景
至清乾隆初期,淡水形成了較大的集鎮,并改名為“淡水圩”,設立“司署”和鹽大使,管理歸善縣沿海一帶的鹽業生産,圩市設在上下淮(今淡水橋頭市場一帶)。惠州鹽業生産也就此有了長足發展,擁有鹽場六處,即淡水、大洲、碧甲、稀白、石橋、小靖。故而又稱淡水是“依河而生,因漁鹽而盛”。
特色 >>>>>>
老街茶果,至今遠近馳名
現在,淡水老街的鹽業早已無迹可尋,但老街還保留着許多可以追尋的記憶,茶果就是其中之一。茶果是客家傳統美食,因客家人喜歡串門喝茶話家常,配茶進食而得名。淡水茶果品種衆多,有糍粑、印粄、蘿蔔粄、艾粄、油角等不下十種,至今已有四五百年曆史。
在淡水,有這麼一個說法:清明時節吃的艾粄、端午節吃的粽子,“十月朝”(農曆十月初一)吃的糍粑,冬至吃的蘿蔔粄,喜事必備的喜粄、過年吃的米澄……老街的茶果遠近馳名,遍地皆是茶果店,多數在此經營了數十年。
羊城晚報記者來到淡水老街當天,正值淡水糍粑節前夕,街坊們都在忙着做糍粑。在老街經營20多年茶果生意的胡女士,一邊熟練地包着糍粑,一邊跟記者介紹:先将薯粉加适量水揉成面團,面團蒸熟之後切成小塊,放在炒熟的面粉中,壓成薄片,包上事先準備好的餡料,餡料由花生、黑芝麻跟少許糖混拌而成,包成團狀之後,再裹上适量的熟面粉,當場即可食用。咬上一口,表皮軟糯,餡料香脆,帶有少許甜味,香甜搭配,最為适宜。
老街居民正熟練地包着糍粑
“以前零食沒有現在這般多時,老街小孩每年翹首以盼的節日就是糍粑節。”胡女士邊講邊回憶到:以前糍粑節前一天,家家戶戶就會開始張羅做糍粑,家中小孩會圍在旁邊,大人們若是有包得不如意的糍粑,或是他們開心,就會提前分給孩子們一個,孩子們手捧着糍粑,咬一口,表皮的熟面粉就沾滿整個小嘴,這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她說:“現在街坊們更偏向于購買,明天你若是來老街,就是人擠人,都是來買糍粑的,這也是我們茶果店生意最好的時候。”
風俗 >>>>>>
臘月上街,“求”手寫對聯
10月的老街雖人頭攢動,但在老街住了近70年的鐘先生告訴記者,現在還不是最熱鬧的時候。待到臘月,淡水街坊需要置換家中的舊物,老街才迎來一年中的旺季,其中,雜貨街尤為突出,多數是前來“求”對聯的。
在雜貨橫街裡邊,藏着好幾位手寫對聯的老師傅,今年80多歲的葉師傅就是其中之一,葉師傅是惠陽秋長周田村人,在老街已寫了30多年對聯。葉師傅介紹,惠陽民間傳說“年”是一隻兇猛的野獸,到了除夕夜就會出來傷人,但“年”懼怕紅色,再加上中國人以紅色為吉祥,有大紅大吉之說,故惠陽街坊興用紅紙寫春聯,貼在家門口,寓意“平安吉祥”。“紅色的春聯紙上必須用黑色或金色的字書寫,才顯得大氣,手寫的春聯透着墨香,洋溢着吉祥。”
葉師傅稱:“惠陽人比較樸實,買對聯的時候一般不用買,而用‘求’,以表示對祝福的渴求。”街坊們偏愛手寫的春聯,認為手寫出來的對聯每一張都有專屬的“精”“氣”“神”,擁有筆尖上陳久彌香的年味。
雜貨橫街,80多歲的葉師傅守着自己的檔口
臘月二十四是客家話中的“入年駕”,在這之後,“求”對聯的客戶将進入一年中最旺的時期。街坊們認為這個時候寫出來的春聯才是“今年新鮮出爐的”,也是最能夠符合他們“辭舊迎新”的觀念。此時,葉師傅也會将打烊時間從下午6時延後至晚上9時。
守護 >>>>>>
結合旅遊,煥發新生機
淡水老街曆史資源豐富。據統計,淡水老城區有曆史街道72條,曆史建築105棟,有曆史感濃厚的淡水城牆遺址,解放前來往商客必住的鄧平旅館,門庭若市的百年老店珍合樓……自古以來,老城内人才輩出,舊時的淡水有鐵湖書院、崇雅書院(崇雅中學前身),當時“鐵筆禦史”鄧承修在此創立崇雅書院,書院培育了鄧仲元、鄧演達、葉挺等彪炳史冊的英才……
曾經繁華一時的百年老店珍合樓
走進老街,就可以看到淡水城牆遺址,據惠陽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文化遺産與旅遊股股長楊欣介紹,原淡水城牆設東門、燒炮台門、豬行門、河壩下門、木蓮橋門,全長3150米,但經過曆史的沖刷、戰争的摧殘,現在隻剩下飽受滄桑的幾米殘垣。
往裡走,即為水巷街,水巷街的青石闆流露着陳舊的曆史感。鐘先生說,老街未通自來水之前,青石闆常常都是濕漉漉的,街坊們挑着水桶,來回家中與淡水河,見面都會親切地打個招呼“挑水去啊”。
老街水巷街裡,居民踩着單車騎行在青石闆上
事實上,水巷街腳下的青石闆是2014年惠陽區啟動老街複原工作後重新鋪上的。上世紀80年代以前,老街的巷道路面大部分仍為青石闆,但後來鋪設了水泥,老街的青石闆傳統風貌也由此改變。複原工作啟動後,惠陽将埋藏在地下的青石闆、麻石闆“挖出來”,特意從外地購買了大量同類型的石料進行修補鋪裝。沿街商鋪的招牌也大多更換為了統一制式的木制招牌,各店鋪門前的擋雨棚也統一了風格和款式。如今,沿街的商鋪中,除了雜貨街、大興街、德勝街仍維持着先前的商業營業外,其餘均已名存實亡了。
近年來,惠陽尤為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楊欣介紹,2016年,結合“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惠州市出台了《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淡水老街多數建築被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根據規定,這些建築必須“修舊如舊”。
2014年,作為惠州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淡水老城獲評省級曆史文化街區。近年來,惠陽加快整治和保護淡水老城區曆史文化資源,讓淡水老城進入數十年來的“劇變期”。
千年曆史沖刷,僅剩幾米殘垣的淡水城牆遺址
2018年,惠陽推出故裡客韻鄉村遊精品線路:淡水老街→淡水祖廟→鄧承修故居→鄧仲元舊居→葉挺将軍紀念園→古樹公園→碧滟樓→鳳悅·秋長谷裡。2019年8月,該線路上榜首批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名單,文化沉澱之旅正式從“淡水老街”開始:
遊客可以迎着溫和的陽光,手拿2019年發行的豬行街、鄧承修故居和鄧仲元舊居郵票,踏上歲月沉澱厚重的青石闆路,感覺一時間猶如時光倒流,車馬喧嚣間,望見了千年古城昔日的繁華,口口相傳的記憶中的場景浮現眼前……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夏楊
審簽 | 蔣铮
實習生 | 詹雅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