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有雲:"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這些都是驚蟄節氣的特征。
驚蟄時節,天氣回暖、春氣萌動、春雷始鳴,會驚醒蟄伏在地下冬眠的蟲。"驚蟄"的"蟄"字就是"藏"的意思。
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月令72侯》:"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周易》中的"震"卦是一個輪回的終點,同樣也是一個新輪回的起點。其對應的方位是東方,對應的節氣正是"驚蟄"。
驚蟄起初名為"啟蟄",《禮記·夏小正》中即有"正月啟蟄"之說。西漢初年,為避景帝劉啟的諱而改為"驚"。
驚蟄節氣有不少的習俗,其中有一項叫做"祭白虎",那麼,為什麼要祭白虎呢?祭白虎又是怎麼來的?
《蔔筮正宗》載:"白虎交重喪事惡,官司病患必成兇,持金動克防人口,遇火生身便不同。"
根據我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如果和白虎犯了沖,那麼在這年就會經常遭邪惡小人的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緻百般不順。所以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天祭白虎。
如今所謂祭白虎,就是在拜祭用紙上繪制白老虎,白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把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讓它"嘴裡流油",不能張口傷人。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稱四象,是我國神話中的四方神靈,代表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這些都源于中國遠古的星宿信仰。
白虎是五行四靈之一,屬西方,人們稱之為"戰伐之神",有避災去邪,懲惡揚善的能力。最原始的祭白虎信仰來源于古羌族虎圖騰崇拜,被稱為"跳於菟",這是一種祭拜白虎神的巫舞,至今在湖南、湖北、甘肅、甯夏等地區都還有着某種形式的殘留。
這種祭祀方式的具體形式大概是這樣的:先讓幾個年輕人裝扮成白虎,然後進入村落的各家開始驅魔。在驅魔的過程中可以随機地吃掉别人家裡的食物。
在這個過程中,被吃了食物的家庭是很榮幸的,因為這是視同白虎神已接受了祭品,村裡有生病的人家還可以讓他們去跳一跳,來進行驅魔。
然而這個儀式會怎樣結束呢?當白虎神終于吃飽喝足驅完魔之後,村民就會抄起武器,把白虎驅趕出去。
一直要把他們趕下河,讓後把身上的油彩都洗掉為止。洗完油彩後還要從火堆上跨過去,到此才意味着邪祟已被驅趕走。
在整個巫舞過程中扮成老虎的人有個嚴格的規定,那就是不能開口出聲,因為在傳說中認為白虎雖是戰神,卻屬于兇星,開口必有傷亡,所以一直要把嘴閉着。
這種巫舞在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戲劇裡的"祭白虎",這是一種沒有對白的默劇。屬于粵劇戲班正式開唱前的一個開鑼戲,其中仍然有閉口禁忌。
整個戲班的人在"祭白虎"結束前不能開口說話,如果有人聲就會引來災禍,直到完全鑼鼓聲停下來,才可以進行表演。
雖然"白虎"是兇煞,這種信仰卻意圖借助這種兇煞的力量去抵禦另外的惡即更抽象的厄運。
現在流行于香港、廣東地區的"驚蟄打小人"也算是祭白虎的延伸了。
讀者們,關于驚蟄"祭白虎",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