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籃挽聯怎樣挂?實際生活中,家有喪事,孝子孝孫等主家人員,親戚朋友等吊喪人員,大都要上花圈花籃,或直接上“幛子”等花圈、花籃、幛子等是要寫喪事聯語的,也是要署名标識的署名标識就是落款,落款最後面需要使用特定喪事語詞表示禮數禮道和敬意,于是有了“挽”“敬挽”等,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花籃挽聯怎樣挂?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實際生活中,家有喪事,孝子孝孫等主家人員,親戚朋友等吊喪人員,大都要上花圈花籃,或直接上“幛子”等。花圈、花籃、幛子等是要寫喪事聯語的,也是要署名标識的。署名标識就是落款,落款最後面需要使用特定喪事語詞表示禮數禮道和敬意,于是有了“挽”“敬挽”等。
具體操作中,寫喪事挽聯或喪事語錄,各師傅傳授不同,各人解讀有異,落款時,有的用“挽”,有的用“輓”,還有的用“獻”“奉”“執”“叩”“拜”“稽首”“頓首”等等,我們讨論一下,供大家參酌和評述。
1、對聯是中古之後才有的,挽聯是對聯的一種
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作為一種具體的普遍性和規範性生活習俗,大體上講,對聯是宋元以後才有的,而且是從民間興起的,明清之後較為流行。喪事活動中使用的對聯就叫挽聯。
挽聯起源于民間,因此是民俗。喪禮的規範文本如《儀禮》《禮記》,以及《司馬氏書儀》《朱子家禮》等,都沒有挽聯的提法和要求。所以,挽聯怎麼寫,在政策層面或者說在主流文化層面,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确定性的格式和要求,許多東西都是約定俗成而來。許多用法、說法和要求,大體上講,是民間知識階層人士或者說是讀書人或者說讀過書的人對古法禮儀文本的解釋、解讀,還有的是演義、演進,還有的是發揮、延展,還有的甚至是附會、杜撰等。我們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文本範式。
2、“挽”和“輓”怎麼解讀?
挽是形聲字,造字相對較晚,大約産生于隸書時期(秦漢時期),不早于小篆。輓字産生應該早一些。《周禮---春官-》有“輦車組輓。”《左傳---襄公十四年》有:“或輓之,或推之。”之後輓與挽意義重合,使用上多用挽,輓作為挽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輓也是作為挽的異體字使用。
《說文解字》有:“輓,引之也。從車免聲。”挽的本義是指用手(一隻手)或抓住或握住或捉住人或畜或設備設施等,往前拉引,包括用手挽在繩、帶等上面往前拉引,也就是使用手、肘、臂、肩等向前拉車、拉人等等。挽的動作是面向前,屁股朝前不是挽,是拖、是拽。挽是在人畜或設施設備的前面向前用力,在後面向前用力不是挽,是推。挽的其他義項都是從這個本義引申出來的。
3、“挽”“輓”與喪事禮俗的關聯分析
在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上,西周到春秋時期應該是原創階段,即社會政治組織、經濟運行、文化生活等方面系統化規範化階段。其中禮儀是中國原創文化的重要構成。在《儀禮》中,棺柩出葬用車拉,出殡叫發引。送喪人拉靈車的基本動作要求就是挽,所以,送喪拉車的挽用車子偏旁的輓。
《儀禮---既夕禮》有:“商祝執功布以禦柩。執披。主人袒。乃行。踴無算。基本意思是:商祝執拿小功之布于柩車之前導引。士八人于柩車兩旁執披。喪主袒露左臂。柩車始行,逝者家人和親屬哭、踴不計數。這裡的“執布”“執披”等,就是古法喪禮規範程序“執绋”的來由。《禮記--曲禮》有:“助葬必執绋。”
執绋原意為幫助拉靈車,宋元之後,特别到明清時期,出喪用杠不用車,即用人擡棺材不用車拉,執绋遂演繹成一種送喪形式,成為送葬的别稱。一直到現在,棺柩兩邊都有幾個鐵環子,本來的設計就是拉棺材用的。
拉靈車用手或者用帶子、繩等搭在肩上往前拉引,這個動作就是挽。所以,在喪事意義上,挽是送葬的意思。由于送葬都是與逝者感情關系較好的人,所以,挽被用于喪事聯語的落款禮敬語詞。用接地氣的話說,上花圈花籃用挽,就是“我來看看你”“我來送送你”的意思。
4、喪事聯語禮敬語詞必須用“挽”,其他詞不能用嗎?
也不是。理論上講,挽是吊喪人用詞,喪事主家人員應當根據與逝者的關系情況使用特定語詞。如孝子孝孫等主家人員,上花圈花籃的,可以用“叩”“拜”等,古法的“稽首”“稽颡”也可以用。感情關系較好的親戚親朋,也可以用“拜”“頓首”等。
“執”也是可以用的。在喪禮的規範文本中,來靈車本來就是用“執”。所以,“執”也是送喪的意思,作為喪事聯語的落款禮敬語詞。
注意,喪事聯語的落款禮敬語詞不宜用“獻”“奉”等。“獻”“奉”等是祭祀用語,喪事是兇禮,祭祀是吉禮,根本不同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