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誠
“誠”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基本含義是真實無妄。儒家認為,“誠”是“天道”或“天理”的本質,是萬物得以存在的根據。同時,“誠”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礎,一切道德的行為必須建立在内心真實無妄之上,否則便是虛妄,《中庸》稱之為“不誠無物”。聖人以“誠”為本性,其言行自然與“天道”“天理”相合;君子則以“誠”作為道德修養的目标以及達于“天道”“天理”的途徑。
例句: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
(“誠”,是天的法則;達到“誠”,是人的修養路徑。)
◎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朱熹《中庸章句》)
(“誠”就是真實不僞詐,是天理本來的狀态。)
2、道
本義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義:其一,指不同領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則,如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稱為天道,人事活動所遵循的規律稱為人道;其二,指萬事萬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則;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體,超越于有形的具體事物,是萬物生成的基始,又是萬物存在和人類行為的根據。儒家、道家、佛教等都談論道,其内涵差異甚大。儒家之道以仁義禮樂為基本内容,佛教和道家之道偏重“空”“無”方面的意義。
例句:
◎天道遠,人道迩。(《左傳·昭公十八年》)
(天之道遙遠,人事之道切近。)
◎形而上者謂之道。(《周易·系辭上》)
(有形之上者稱為道。)
3、德
“德”有兩種不同含義:其一,指個人的良好品格或人們在社會共同生活中的良好品行。“德”原初的意義與行為有關,主要指外在的道德行為,後兼指與道德行為相應的内在的情感、意識,“德”被認為是外在的道德行為與内在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識的結合。其二,指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性,是幽隐無形的“道”的具體顯現,也是事物産生和存在的内在依據。
例句: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懿德。(《詩經·大雅·烝民》)
(上天降生衆民,有事物就有法則,民衆遵守普遍的法則,崇好這樣的美德。)
◎道生之,德畜之。(《老子·五十一章》)
(道生成萬物,德蓄養萬物。)
4、理
本義指玉石的紋理,引申而有三重含義:其一,指具體事物的樣式或性質,如短長、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等物理屬性;其二,指萬事萬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則;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體。後兩種含義與“道”相近。宋明時期的學者特别注重對“理”的闡發,以“理”為最高範疇,因此宋明時期占主導地位的學術體系被稱為“理學”。
例句:
◎物無妄然,必由其理。(王弼《周易略例》)
(事物沒有随意而為的,必然會因循其理。)
◎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二程遺書》卷十八)
(每一事物的存在必有其法則,但所有事物都須有萬物皆同的理。)
5、氣
獨立于主觀意識之外的物質實體,是構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物質材料,同時也是生命和精神得以發生和存在的基礎。此外,某些思想家還為“氣”賦予了道德屬性。“氣”沒有具體的形狀,永遠處于運動變化之中。“氣”的凝聚意味着事物的生成,“氣”的消散意味着事物的消亡。“氣”貫通于所有有形之物的内外。哲學意義上的“氣”與常識性的“氣體”概念不同,“氣體”指各種非液體、非固體的存在;而從哲學層面來看,液體、固體既是有形之物,其生成、存在也是“氣”凝聚的結果。
例句:
◎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遊》)
(貫通天下萬物的就是一個“氣”罷了。)
◎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王充《論衡·自然》)
(天地之氣相互交合,萬物自然而生。)
6、情
“情”有三種不同含義:其一,泛指人的情感、欲望。“情”受外物感動而發,是人的自然本能,不是後天習得的。其二,特指人的某些情感、欲望,通常被規定為好、惡、喜、怒、哀、樂等六者,或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者。前者也被稱作“六志”或“六情”,後者被稱作“七情”。其三,指情實或實情。對于前兩個意義上的“情”,曆代學者持有不同态度,或主張抑制“情”,或承認“情”的合理性而加以引導和安處。
例句 :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禮記·禮運》)
(什麼叫做人之情?就是喜愛、惱怒、悲哀、恐懼、愛慕、憎惡、欲求,這七者不用學習就能産生。)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
(地位高的人講求誠信,則民衆沒有人敢不以實情相待。)
7、趣
指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作者的志趣、情趣、意趣等。作者的“趣”決定他們對自然、人生的獨特體驗和理解,以及對作品主題的選擇和作品的表現風格。“趣”是作品中無形的精神韻味,通過審美活動而體現出它的價值與品位高下。
例句 :
◎(嵇)康善談理,又能屬文,其高情遠趣,率然玄遠。(《晉書·嵇康傳》)
(嵇康善談玄理,又擅長寫作,他的情趣高雅,率真而曠遠。)
◎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袁宏道《叙陳正甫〈會心集〉》)
(世人難以領悟的隻有“趣”。“趣”好比山的顔色、水的味道、花的光彩、女人的姿容,即使擅長言辭的人也不能一句話說清楚,隻有領會于心的人知道它。……趣,如果從自然之性中得來,那是深層次的“趣”;如果從學問中得來,往往是膚淺的“趣”。)
8、仁
“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進而達到人與人之間、天地萬物之間一體的狀态。“仁”既是道德行為的基礎和依據,又是一種内在的與道德行為相應的心理意識。大體來說,“仁”有如下三重含義:其一,指恻隐之心或良心;其二,指根源于父子兄弟關系基礎上的親親之德;其三,指天地萬物一體的狀态和境界。儒家将其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并将“仁”理解為有差等的愛,即愛人以孝父母敬兄長為先,進而關愛其他家族成員,最終擴大為對天下之人的博愛。
例句:
◎克己複禮為仁。(《論語·顔淵》)
(約束自己使言語行為都合于禮,就是仁。)
◎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朱熹《論語集注》)
(仁,是愛的道理,心的德性。)
9、天
“天”是中國古代思想中具有神聖性和終極意義的一個概念。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含義:其一,指自然意義上的天空或人世之外的整個自然界,其運行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和秩序;其二,指主宰萬物的具有人格意志的神靈;其三,指萬事萬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則,同時也是人的心性、道德以及社會和政治秩序的依據。
例句 :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天的運行有其固定的規律,不因為堯的賢明而存在,不因為桀的暴虐而消失。)
◎上天孚佑下民。(《尚書·湯诰》)
(上天信任并保佑百姓。)
◎天者,理也。(《二程遺書》卷十一)
(天就是宇宙的普遍法則。)
10、王
本為夏、商、周三代天子的稱号,春秋以後周天子一統天下的局面遭到破壞,至戰國時期列國君主皆可稱王。秦漢以後,“王”一般是皇帝對自己直系男性親屬的最高封爵。在儒家特别是孔孟的政治哲學論述中,“王”一方面代表上天的旨意,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另一方面又被賦予了極強的道德特質和政治理想。儒家認為,用仁義治理或統一天下、以道德手段使天下人都來歸順叫做“王(wànɡ)”,依靠仁義道德形成天下一統的政治局面叫做“王道”。
例句:
◎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荀子·正論》)
(天下人歸順他,就可以稱王;天下人抛棄他,就隻會滅亡。)
11、物
“物”一般指天地之間有形有象的一切存在,大體有三種不同含義:其一,指有形的具體存在物,包括各種自然物、人造物,也包括各種生物和人。其二,指人倫關系中發生的事務、事情,如侍奉父母、為政治國等,這個意義上的“物”相當于“事”。其三,指具體存在物或人倫事務的總和,通常稱“萬物”。
例句: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周易·序卦》)
(先有天地,然後萬物化生。充滿天地之間的隻是萬物。)
◎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親,即事親為一物。(《傳習錄》卷中)
(良知感應運用,必然用于“物”上,“物”就是各種事,如良知感應運用于侍奉雙親,那麼侍奉雙親就是一個“物”。)
12、心
“心”是人之情感、認識和價值的基礎,生命的主宰。與耳、目、鼻、口等被動地感知外物不同,“心”具有思考的能力,可以辨别和整理感官所獲得的材料,進行知識和道德判斷。孟子認為“心”包含恻隐、辭讓、羞惡、是非等四端,道德實踐的核心就是保存并擴充人固有的善心。道家則認為虛靜是心的根本狀态,如靜止之水,由此可以把握天地萬物的本原。
例句 :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耳目等器官不能思考,因而被外物的表象遮蔽。耳目與外物相接觸,就會被其引向歧途。“心”這個器官能夠思考,思考便能有所得,不思考便無所得。)
◎心者,一身之主宰。(《朱子語類》卷五)
(心是人身體的主宰。)
13、性
古人所讨論的“性”的觀念,主要指“人性”。“性”的概念包含兩個要點:其一,是事物天生所具有的屬性,非後天人為;其二,是某類事物普遍具有的屬性,非某些個體所特有。據此而言,“人性”觀念也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其一,指人天生所具有的普遍屬性,包括身體上的各種生命特征及欲望、知覺等;其二,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屬性,亦即人區别于禽獸的道德本性。曆代學者對人性善惡的問題有着許多不同的看法,或性善,或性惡,或性無善惡,或性有善有不善,或有性善有性不善。
例句:
◎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
(對飲食和美色的追求是人的本性。)
◎性即理也。(《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上)
(性就是理。)
14、虛
“虛”指世界或者心靈的一種狀态。大體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其一,指世界的本原,萬物皆由虛無中來。但古人對“虛”的這一含義又有不同理解:或認為“虛”就是空虛無有;或認為“虛”指“氣”的存在狀态,因為“氣”的存在隐微無形,故以“虛”稱之,但并非完全空無。其二,指虛靜的或沒有成見的内心狀态。
例句 :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張載《正蒙·太和》)
(“虛”是無形的,是“氣”的本來狀态。)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
(隻有道彙集并呈現于虛靜的心靈,“虛”就是心齋。)
15、義
“義”的基本含義是合理、恰當,引申而有兩重含義:其一,指人行事的合理依據與标準;其二,指在道德意識的判斷與引導下,調節言行使之符合一定的标準,以獲得合理的安處。宋代學者用“理”或“天理”的概念來解釋“義”,認為“義”就是“天理”所規定的合理的标準,同時要求言行符合“天理”。
例句:
◎君子喻于義。(《論語·裡仁》)
(君子知曉并遵循義。)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朱熹《孟子集注》)
(義就是約束自己的内心,使事情合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