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食用的植物果實,它們通常多汁且主要味覺為甜味和酸味。
水果不但含有豐富的營養,而且能夠幫我們消化。
想必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那些你經常吃的水果,它們名字的來曆是怎樣的?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産地,但西瓜并非源于中國。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蘆科的野生植物,後經人工培植成為食用西瓜。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我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據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于回纥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這說明西瓜在我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曆史。
綠瓜為何叫黃瓜?黃瓜原産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熱帶雨林地區,西漢以後,分别從南北兩路傳入中國。李時珍考證,黃瓜是張骞從中亞地區沿着絲綢之路引進的,後人把黃瓜列入張骞植物的範疇。黃瓜具有誘人的清香氣味,口感爽脆青嫩,食之令人神清氣朗。又因為黃瓜,可生食,可烹炒,可腌制,深受人們的喜愛。故南北廣為種植。
黃瓜,又名胡瓜。漢代以後,中國人把外國人泛稱為“胡人”,因其産地,稱其“胡瓜”。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羯族的石勒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後趙政權。北方少數民族聽到“胡”字就不高興(又不是打麻将),犯忌諱,于是,後趙管轄的地區就把“胡瓜”改為“黃瓜”。
蘋果,屬薔薇科、李屬的一種落葉果樹。古稱“柰”、“來禽”、“林檎”、“頻婆”、“蘋婆果”等。名“來禽”者,據說熟時就引得飛鳥來偷食,故名。“林檎”者,飛鳥來集之意。稱“蘋婆果”者,據說出自佛經《采蘭雜志》雲:“燕地有蘋婆果,味極平淡,夜置枕邊,極有香氣,即佛書所謂蘋婆,華言于思也。
我們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數在中國都有悠久的栽培曆史,其名稱也很早就見于史載,蘋果的情況則是一個例外。盡管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種屬與其十分接近的水果,但蘋果這一名稱卻到明朝才正式出現。究其淵源,蘋果是“蘋婆果”的簡稱,“蘋婆”起初寫作“頻婆”,而“頻婆”又有過“平波”、“平坡”等同音異寫。
葡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 “蒲萄”、“蒲姚”,“葡桃”等。關于葡萄兩個字的來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飲之,則然而醉,故有是名。“葡”是聚飲的意思,“萄”是大醉的樣子。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後 然而醉,故借“葡”與“萄”兩字,叫做葡萄。
研究表明,水果腐爛程度越高,鍊格孢毒素含量越高,離病斑越遠的部分,含量則越低。所以,并不是所有爛水果都不能吃。如果機械損傷和冷害的水果,隻要沒長時間放置,滋生微生物的話,還是可以吃;而對于黴變腐爛的水果,如果黴變的部分不是很嚴重,挖去病斑外2cm處,剩餘部分還可以食用,如果黴變超過水果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就不宜食用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