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新課标下的數學老師應該怎麼做

新課标下的數學老師應該怎麼做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3 23:52:43
數學是基礎課程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給數學打call,《教師報》頭條号2019暑期特别策劃“i數學”,誠邀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與,可擇以下話題談觀點、述經曆、講方法:您是如何看待數學這門課程的?數學給您的人生影響是什麼?您覺得如何才能學好/教好數學?數學老師該具有什麼氣場(或特質)?哪一位數學老師給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者:田翠翠(陝西省鹹陽市泾陽縣王橋中心校數學老師)

數學課程标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那麼,怎樣的組織引導參與才是一堂好的數學課呢?我認為,以下六點基本構成了一堂好課。

新課标下的數學老師應該怎麼做(一位農村學校數學老師眼中的)1

田翠翠在作課

導入快而有趣

“導入快”體現為不拖泥帶水,不耽擱課堂有效時間。另外,導入不僅要快,更要有趣味,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常見的導入方法有:遊戲導入法,采用與教學内容相關的遊戲,輕松把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中;問題導入法,通過精心設置的問題,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産生一探究竟的願望;故事情境導入法,能夠讓學生置身于某種與課堂教學内容相關的情景之中,促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氛圍中參與課堂教學;複習導入法,架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為新課做好鋪墊。

各個導入方法之間常常互相融合使用,但是不論那種導入方法,都要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以教學内容為導向。

我以著名數學老師吳正憲執教的《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

師:八月十五吃什麼?

生:月餅。

師:吃月餅也是有學問的。媽媽買來4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得幾塊?請用掌聲表示。

(學生都拍了兩下手)

師:2個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得幾個?預備開始——(師生一起拍一下)

師:把1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是……

(學生有用手指點一下手掌的,也有拍到一半停下來的 ……)

師:誰願意到講台上來表示你心中的“一半”?寫字畫畫都可以。(教師闆書“一半”)

這樣的導入,寥寥數語既體現了遊戲導入(拍手遊戲)又體現了問題導入(“一半”怎麼表示),在輕松快樂的遊戲中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産生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快而有趣體現的淋漓盡緻。

重難點突破精而透

一堂課用時最長的部分就是重難點的突破,這個環節一般可以采用獨立完成,小組讨論,全班展示,老師引導總結這樣的流程。

獨立完成,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遇到問題,先嘗試自己獨立解決。隻有學生經曆了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才能落到實處。因為所有的學生都是帶着問題和發現交流的,這樣的交流碰撞才會啟發智慧,提升能力。

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展示,因為思考角度的不同,一個問題多種策略,或畫圖,或列式,或列表,或借助計數器等等,好的方法互相學習,錯誤的思路在辨析中得到補充和糾正,使得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最後是老師引導總結,使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的思維,提煉方法,建構模型,點明數學思想。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就在這組織引導合作中逐步發展。

新課标指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隻有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曆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他們才會對所學習的内容有充分的認識。

數學課堂結構化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的羅輯思維相較于其他學科更為明顯,這就要求數學課堂應該結構化。所謂結構化就是把複雜多樣的教學内容按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環環相扣。

我以名師許贻亮執教的《速度》為例:

1.導入

2.探究

問題一:時間相同,所跑的路程越長,速度越快。

問題二:路程相同,所用的時間越少,速度越快。

問題三:時間路程都不一樣,誰的速度快?

1.森林中的速度

2.生活中的速度

人的大腦喜歡有秩序的事物,這種結構化的課堂不僅看起來渾然一體,也更容易被學生熱愛和接受。

概念講解可視化

波利亞說: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辦法使它們看得見、摸得着。心理研究表明我們讀過的東西可以記住10%,我們聽到的東西能夠記住20%,親眼看到同時又聽到的東西,可以記住50%。因此讓抽象的内容可視化,直觀化是非常重要的數學學習策略。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特征時,頂點,棱,面的概念讓學生感覺非常抽象,很多大師采用土豆切長方體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受其中的頂點、棱和面,學生經過操作自己創造出了頂點、棱、面,手眼并用讓抽象的概念活靈活現的出現在自己跟前。

還有《一分鐘有多長》一課,這樣的時間概念不容易說清楚,老師就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去體驗一分鐘的時間。一分鐘能寫多少個字?一分鐘能背多少句乘法口訣?一分鐘能數多少個字、一分鐘能跳多少下,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受。

通過可視化,讓抽象的問題簡單化,具體化,數學課堂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展現了數學本質。

數學文化點綴化

數學的發展有着悠久的曆史,其中蘊藏着許多數學思想,數學精神以及數學家無窮的創造力和克服困難,戰勝危機的精神。把數學文化适當地融入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曆史的背景下學習數學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背景和全貌,體會數學家與問題、困難、危機鬥争的曆程以及大膽猜想,勇于探索和精心求證的進取精神,從而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我認為,數學文化可以從新課當中挖掘也可以從練習題中找到。例如《圓的周長》這節課中,老師可以給學生介紹圓周率的發展過程:輪子是古代人的重要發明,它給人們的生産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由于輪子的普遍使用,人們想到一個問題:一個輪子轉一圈可以走多遠?轉動的距離和直徑之間有什麼關系?

最早用測量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經許多人多次測量後,人們發現了圓的周長總是其直徑的3倍多一些。在我國,現存的圓周率的最早記載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經》。魏晉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劉徽采用“割圓術”一直算到圓内接正192邊形,得到圓周率的值是3.14。他1500多年前,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

祖沖之的這一成就領先了西方約1000年,他的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巴黎“發現官”科學博物館的牆壁上介紹了祖沖之求得的圓周率,莫斯科大學禮堂的走廊上鑲嵌着祖沖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沖之命名的環形山……

這樣的介紹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圓周率發生發展的曲折曆史,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他們樹立學數學的自信心。數學文化知識猶如我們吃飯的作料,瞬間讓數學課堂變得更有滋味更加生動。

數學知識應用化

數學課堂不僅要關注學生知道了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為什麼這樣以及怎麼用。知道了什麼,解決了我們教的内容;知道為什麼,解決了學習必要性的問題;而怎麼用,體現的是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學而有用才能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動機,進而才會有創造的發生。

學完“空間與圖形中的圖形旋轉、對稱、平移”之後,可以和生活中的美麗圖形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偉大的創作裡面其實蘊含的是圖形運動的規律。另外,學習了搭配,不僅會搭配衣服,還會搭配早餐,甚至旅行的路線問題也可以用搭配的策略來解決,這樣不就把知識學活了嗎?

應用是創造的前提,隻有把數學知識和應用價值聯系起來,才能讓數學真正的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綜上,新課标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一堂好的數學課就是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服務的,隻有時時處處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反思,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會越來越精彩。


策劃/編輯:關中小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