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前兩天看到一則視頻,一名2歲的幼童将色彩鮮豔、形似果凍的“洗衣凝珠”誤當成了糖果,食用後呼吸困難、神志模糊;好在發現及時,經緊急送醫治療後脫離了生命危險。
作為媽媽,看着孩子這般難受,真是心疼無比。#小童把洗衣凝珠誤當糖果吃#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大寶小的時候,也很喜歡玩一種很小很小的珠子,泡到水裡,就變成了五顔六色的水彈,看起來很是漂亮。
我當時看着這些東西,就有些本能的緊張。色澤豔麗,且看起來Q彈,孩子一不留神就拿着進嘴了,多可怕。
所以,我就不讓大寶再玩這種東西了。後來,他們幼兒園班裡有一個女生,真的趁家長不注意吃下幾顆水彈,好在是吃的不多,最終虛驚一場。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上周小寶生病,看的是中醫,開的是苦藥,唯有一盒頭孢的分散片,倒成為小寶嘴裡甘之若饴的“甜藥藥”。
每每其他藥愁眉苦臉的吃完之後,“甜藥藥”就成為小寶歡呼雀躍,并且要自己動手去沖泡的藥。
當吃藥的療程結束,小寶也差不多恢複健康了之後,我就把還沒有吃完的藥片放到了小藥櫃裡。結果昨天晚上,我發現小寶一臉神秘的看着我,秉着“反常即有妖”的原則,我急忙問他發生了什麼?
小寶興奮的把小手伸出來,手心裡赫然是頭孢的小藥片!
真真是吓壞我了。趕緊去檢查了一下藥櫃,然後立即上鎖。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在孩子2-3歲之間,他們更是會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發揚的妥妥的。
但凡看到漂亮的、可愛的、吸引人的東西,總是會忍不住想要用手摸一摸,用腳踩一踩,最好是放到嘴裡嘗一嘗。
如果遇到曾經吃過的好吃的,他們還會自然不忘。可是卻完全不知道,有些東西,表面看似一樣,實則相差千裡。
可是孩子們卻無知,也無畏啊!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照顧孩子,本就需要事無巨細的操心。
我們家姥姥曾經說,“看孩子”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就不要一心二用。“看孩子、看孩子”,就是要孩子随時在自己的視線以内。
其實,在我們看似溫馨、安全的家中,還是存在很多潛在的危險,讓人防不勝防,但又不得不防。
比如手機的充電線、牆上的插頭、能夠攀爬上去的書櫃、不太穩固的三腳架、看似放在牆上的鏡子……
孩子的動作往往是自然連貫、一氣呵成,往往你還在處理他上一件事情,他已經開始做第二件、第三件危險的事情了!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這個時候,讓孩子懂得“規則”、明白爸爸媽媽說的“不”,很難、很難。
比如每每小寶在小公園裡玩的開懷,到了回家的時候,他就會和同玩的小朋友一臉興奮的直沖出小公園的大門,撲向大街!
這個時候,往往就會看到幾個孩子的家長,幾乎同時在後面開始一邊喊破了嗓子“停、停、停”,一邊開始跟在孩子後面狂奔。
孩子呢?他們往往是沉浸在自己的快樂中,對家長的喊叫充耳不聞,也毫不理會,才是常态!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昨天閨蜜給我講,她正在家裡做飯,一回頭發現她家3歲的小寶,悄悄的走到她身邊,拿走了鋒利的尖刀,然後踉踉跄跄、開開心心的奔跑而去,絲毫沒有顧及廚房的地闆曾經讓他摔過多少次跟頭!
把閨蜜吓得,又不敢喊,又狂擔心,後來她說自己的心髒病就要被吓出來了!
可是,當她很鄭重的和小寶說“不可以”的時候,小寶卻笑嘻嘻的拿出一個關于“不可以”的著名繪本,口齒不清又得意洋洋的告訴媽媽:“媽媽不可以總是說不可以啊!”
……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必須承認,當媽媽說“不行”用得太多了的時候,對孩子來說卻隻能激起更大的“挑戰”欲望,“不”也就成為了媽媽發出的噪音了!
不妨試試這個改良後的遊戲——木頭人木頭人是個孩子們都蠻喜歡玩的遊戲。
當孩子都放松各做各的事情時,忽然有人喊一聲“木頭人”,那麼大家就都一動不動了。
而我和孩子玩的是改良版的這個遊戲:我放開音樂,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做各種事情,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突然,我關掉音樂,并喊“123”,此時不管在做什麼,都必須保持當下的狀态不能動,就像木頭人一樣。
當音樂開啟,就相當于解除了“木頭人”的封印,可以繼續做各自喜歡的事情。
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遊戲,即便在非遊戲時間,他們也願意因為“木頭人”而保持不動。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有天晚上,當小寶又和其他小朋友一陣風一樣的在小公園裡瘋跑向大門口的時候,我跟着後面突發奇想的叫了一句“木頭人”!
小寶想都不想的立即定在原地不動了。
好有神奇的效果啊!
這樣,“木頭人”則變成了我們的安全詞——每當我喊“木頭人”的時候,孩子們就不會再忽略我的指令。最重要的是,這使得我能有足夠的時間去阻止他們企圖觸碰的危險。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這樣的安全詞,一定不要設定太多,更不能成為口頭禅。否則很快就和“不可以”一樣,被孩子們棄之腦後哦!
願#小童把洗衣凝珠誤當糖果吃# 這樣的悲劇不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