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宰相肚裡能撐船: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隻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着衆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隻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2、六尺巷: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争地皮,發生了争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裡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基地,換來的确是鄰裡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3、仁義胡同: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笃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裡捎書隻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