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
遇上一點小事,就怨天怨地,好像誰都對不起ta、誰都想害ta一樣?
前不久剛完結的熱播劇《歡迎光臨》中,門童陳精典就曾是這樣一個人。
家教嚴格,幽默、聰明、仗義,人見人愛,這樣一身優點的人,為何活得如此怨怼?
深入了解後,我們不難從他身上看到熟悉的影子。
滿心怨氣的“好孩子”
陳精典從小就聰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家長口中“别人家的好孩子”。
然而高考大關當前,鉚足了勁兒的臨門一腳,他卻隻踹開了三本學校的大門。
這次失敗,陳精典沒有氣餒,決定通過考研翻身。
他在一個星級酒店找了份門童的工作,每天負責迎賓、搬行李。打算一邊解決生活開支,一邊備考。
然而在一次醉酒後,他自嘲地吐露心聲,我們才看清他波折的考研路:
第一次考試差3分,為了避開爸媽的唠叨,瞞着他們留在北京邊打工邊備考;
第二次差了13分;
第三次“突飛猛退”,直接差了八十多分。
本是大家眼中前途無量的“天之驕子”,可現實卻屢屢令他挫敗。
每一次考試,随着分數降低的,還有他的自信、和越來越脆弱的自尊。
而徹底壓垮他的,是突然出現在酒店門前的爸媽。
爸媽劈頭蓋臉地指責他沒出息,“你這是得過且過,混吃等死!”
一直以來,陳精典的自信都是靠着他人的誇贊堆起來的,最捧着他的爸媽,一番否定将他的信心徹底擊碎。
至此,他再也無力強撐起自己的虛榮野心,取而代之,“受害者”心理越來越明顯。
“受害者”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防禦機制,通過将一切不快樂、不幸福歸咎于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暫地獲得同情、安慰甚至照顧。
陳精典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爸媽對自己的高壓管教,他破罐子破摔,承認自己就是一個門童、一個平庸的人。
并變賣曾視若珍寶的考研書籍,宣布放棄考研,心安理得地開始躺平。
其實在此之前,接連的考試落榜,愈發脆弱、敏感的陳精典,“受害者”心理已經有所顯現。
他把情緒宣洩的出口,對準了上司孫經理。孫經理對工作的認真嚴謹,在陳精典眼裡是跟自己過不去。
曾經傲氣的他,認為門童的工作隻不過是一個過渡,自己早晚離開。所以總是打着考研的旗号讓兄弟幫忙頂班、曠工。
他給孫經理起名鲶魚精,處處跟他唱反調,連請假都像在給領導下通知。
一次請假遭拒後,他指着孫經理的鼻子大喊:“嫉妒,你就是嫉妒我,你嫉妒我年輕,怕我考上之後超過你!”
放棄考研後,他開始上班炒股,甚至翹班炒股,還因此不小心摔壞了客人的箱子遭投訴,會上被孫經理批評罰款,他滿臉不服氣地當衆頂撞……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博士卡普曼曾提出:
所有的心理遊戲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與犧牲者這三個角色,而每一個人都在這三個角色中不停地互換位置。
“受害者”所有的行為語言,都指向“渴望被關注、被理解、被認同”,一旦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轉變為“迫害者”,通過打壓他人,來尋求自我滿足。
對于女朋友豆子來說,郁郁不得志的陳精典,就是一個十足的“迫害者”。
迫害他人的“受害者”
相比于自暴自棄的男朋友,同一個酒店做服務員的豆子,卻在抓緊一切機會進步。
豆子來自小縣城,小時候爸媽沒錢供她讀書,文化水平不高,但她深知自己并不喜歡周圍人的庸庸碌碌,所以一直想通過踏踏實實的努力,過上不一樣的人生。
豆子全心全意地支持着陳精典考研,男友說報班考研成功率大,她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兩個多月的工資一萬多塊錢為他報班;
她偷偷從收廢品的人那裡,把陳精典賣掉的考研書買回來,就為了他有朝一日後悔時,能再次用到;
可是豆子的付出,不僅沒能感化男友,反而處處遭到他的打壓:
豆子争取機會去做代班領班鍛煉能力,被男友說“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孫經理開設培訓員工的課程,她積極報名參加,男友說這都是走形式;
後來她通過課程上學到的知識,救了客人一命,男友說她多管閑事……
豆子的每一次進步,都得不到男友的贊許。
陳精典爸媽來的時候,跟兒子吵架,嫌棄豆子來自小地方、學曆低,說她是“鋪床的女人”,還把兒子的不思進取怪在豆子頭上。
聽見這些話的豆子很傷心,可她沒有吵鬧,反而從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是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
豆子的逆襲,可以說是在陳精典的“精神迫害”中一路升級的。
她在困難面前的堅韌,深入人心。
觀衆替她心寒,一緻勸分:這樣的豆子,絕對值得更好的人。
從來自縣城的小員工,一路做到領班、客房經理,因為救助了客人被賞識,被邀請去上海工作,有機會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手持爛牌卻不擺爛,豆子的角色,正是我們期待自己成為的人。
與陳精典這種陷入“受害者”模式的人相比,豆子開啟的,則是“掌控者”版本的人生。
她不抱怨、不氣餒,面對否定和打壓,堅定自己的立場,一次次在磨難中蛻變,把生命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兩個背道而馳的人,人生的交集注定隻有擦肩。
擺脫“受害者”牢籠,掌控自己的人生
電視劇的最後,豆子對放棄生活的陳精典徹底失望,哭着提出了分手。
“你的話聽上去特灑脫,特明白,其實骨子裡看不起别人,别人的努力跟痛苦在你看來根本不值一提。
隻有你自己是最不容易、最懷才不遇的。你總怪運氣不好、環境不好,總覺得所有人都對不起你。總之都是别人的錯。可真是這樣嗎?”
這一刻,陳精典才意識到:一直以來的“不作為”“怨天尤人”,令自己付出了不可挽回的代價。
他去找孫經理審批自己的培訓計劃,想要跟豆子一樣努力做出成績。而孫經理不僅拒絕了他,還勸他離職。
“你的夢想是什麼?”面對這個問題,陳精典啞然。
“留在這裡,你最多像我一樣做到前廳經理的位置。可你不屬于這裡。你已經在這裡浪費了三年時間了,你還有幾個三年可以浪費?你應該到别處去,會有更長遠的發展。”
當“受害者”思維退去後,陳精典終于理解了經理的良苦用心,辭職全心備考,最終成功。
隻是一番波折後,他終于成長,卻也在被浪費的三年裡,失去了珍貴的愛情,嘗盡了“受害者”心理的苦頭。
“受害者”心理産生的本質原因,是由于内在的匮乏和對人生掌控能力的喪失。
我們總是容易在脆弱時被“受害者牢籠”捕捉,那麼怎樣做,才能擺脫它呢?
1.覺察真正的動機
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
有“怨言”“情緒”“想吐槽”是人類自然流淌的感情,無需為此自責。但你要有意識地去覺察,抱怨的想法和言語背後的真實動機,不斷問自己:
A.我想要把這件事怪到誰身上?我是不是在以此逃避責任?
B.我這樣想或這樣說能得到什麼好處?被關注?被同情?還是求大家為我站隊?
通過這樣的自我提問,有意識地減少抱怨的言辭,不再扮演弱者的角色,勇敢承擔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
2.将“受害者”心态轉換成“掌控者”心态
多年來,張德芬老師一直倡導大家:過“自我負責”的人生。
自我負責的人,也全然地掌控着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如果豆子遇到挫折時,也像陳精典一樣抱怨不已,那麼她世界的邊界,也許會永遠局限于家鄉的小縣城,或以底層的員工身份在北京掙紮求生。
正是對自己負責,為她的人生翻開了截然不同的一頁。
當有抱怨的聲音出現時,嘗試把“受害者”心态,替換成“掌控者”心态:
受害者常會說:我本來、要不是……我早就……
而掌控者則會思考:我本可以做到,但我沒做到的是什麼?還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從這件事裡我能夠得到提升的是什麼?
這種心态上的轉換和自我暗示,能夠讓我們以全新的視角,深入地看待問題的本質,從被動變為主動,逐漸從内在生出對人生的掌控感。
2.允許缺陷的存在,人生才完整
“受害者”心理,潛意識裡是對自我的放棄,由此來逃避對不好的結果負責。
陳精典從小就是父母的驕傲,在他身上寄托着許多人的期許,他不允許自己不堪的一面暴露人前,所以常以嘲諷、自大的姿态加以掩飾,長久地無視自己匮乏的一面。
時間久了,他的内在便呈現出割裂的狀态,這樣的他是不完整的,自然也無法由内在生出向上生長的力量。
人生是一個圓,優點和缺陷都是構成它的一部分,允許缺陷的存在,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人生的圓才足夠完滿,擁有向前轉動的力量。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冰心曾說:願你生命中有足夠多的雲翳,來造就一個美麗的黃昏。
多年後才讀懂,這是一份何其珍貴的祝福。
沒錯,人生的路不會一馬平川,有起有落,生命的曲線才顯得立體,你目之所及的風景才更多姿。
做一個能夠掌控自己人生的人吧,真誠歡迎生命中所有人與事的光臨。
策劃 | 張德芬空間主筆團
編輯 | Kiw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