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曆史需要通過流行文化介入日常生活。然而,當以史為鏡、鑒往知來的曆史題材創作,降維為“背繩墨以追曲,競周容以為度”的宮鬥劇并成為一種文化症候,則不能不讓人憂心忡忡。
國産影視劇發展史上,可能不會再有這樣堪稱宮鬥劇“盛年”的奇觀一幕:《延禧攻略》《如懿傳》兩部從不同情感角度和人物立場,描寫同一大清王朝、同一後宮故事的宮鬥劇,演變成一場由全民參與、資本在暗地推波助瀾的集體狂歡。
回望國産曆史劇圍繞宮廷展開的創作,實際有着一條從正劇變異成當代宮鬥劇的退化脈絡。從表面看,深受封建壓迫的後宮女性,終于走出曆史暗處,向現代觀衆講述不被正史記載的情感曆程,呈現出一種頗具新意的性别視角;但是當代宮鬥劇中的女性,真的發出了屬于自己的聲音了嗎?
被架空的曆史:凸現大 “瑪麗蘇”童話本質
2011年,《步步驚心》和《甄嬛傳》這兩部以網絡文學IP改編的宮鬥劇登上熒屏:前者本身就是一部時空與曆史觀發生嚴重扭曲的穿越劇,清史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被描寫為一場充滿浪漫色彩的愛情争奪戰;後者描寫的後宮悲劇,也隻是推動勾心鬥角劇情的一種情感機制。
應該說,《甄嬛傳》的盛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鄭曉龍精湛的導演改編能力,彌補了原著欠合理的人物情感邏輯。但是,宮鬥劇所講述的是抽空了内核的架空曆史,本質上仍是某種大瑪麗蘇童話叙事。所以,若硬要往這塊曆史真空裡填塞什麼愛情童話,那麼整個故事宇宙就會徹底坍塌,鄭曉龍趁熱打鐵的《芈月傳》就是一例。曆史上的春申君黃歇,本是以私生子謀取政治利益的楚國權臣,卻在劇中硬要以暖男人設為秦惠文王的姬妾芈月增添“男友力”,有違人物的行為動機;宣太後芈月本人,作為既能助子智取王位、又舍得殺子滅敵的女政治家,卻被塑造成依靠真愛成就大秦帝國瑪麗蘇。史實和虛構之間的嚴重錯亂,成為該劇最大的弊病。
但是,畢竟《芈月傳》還是有曆史書寫的些許野心,而今的曆史題材宮鬥劇,如一匹脫缰的野馬,毫不顧忌早已散架了的劇情邏輯。例如,講述拓跋浚(濬)和女主人公李未央之間愛戀故事的《錦繡未央》,鮮卑族活躍的南北朝曆史,本是亟待挖掘的中國曆史題材庫而值得大書特書,卻随着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浪漫童話而徹底走形,抽空了曆史内核之後,也隻是淪為某種充滿異域風情的愛情神話,其曆史底色呈現出令人尴尬的一片蒼白。
2018暑期檔熱播的《延禧攻略》,更是以漏洞百出的幼稚劇情著稱:大女主魏璎珞殺伐果斷的人設,若非曆史在上,難道不該朝向推翻大清朝、自己登基稱帝的行為邏輯發展?還有蛇蠍心腸的繼皇後,怎會因為魏璎珞一句“我不揭發你、換來紫禁城裡的孩子平安”而達成休戰共識,竟坐等孩子們長到争皇位的年紀才想起來作妖後宮?……抽空曆史内核後的宮鬥劇,同時也失去了文化根基,最後淪為隻提供爽點爆點、吸引更多受衆購買網絡播放平台會員的娛樂販賣機,是為宮鬥劇普遍藝術質量低下的表征。
價值觀的悖論:被改寫的當代職場奮鬥邏輯
2004年,香港TVB古裝劇《金枝欲孽》面世,從此開啟了以後宮女性為主人公的宮鬥劇時代,沉默了幾千年的封建女性,集體成為了故事的主角。
然而我們看到,後宮不僅沒有為她們提供一個主動書寫女性曆史的舞台,反而鑄造了永遠困住女性的鬥獸場。後宮女性需要壓抑自己的真實個性,一切以皇帝的健康、快樂與江山社稷為重,并極力輔佐其繼承大統。例如《甄嬛傳》裡的甄嬛需處處謹言慎行與皇帝相處,同時還要時刻警惕自身言行是否犯了後宮幹政之大忌;明明飽讀詩書的沈眉莊,面對皇太後的盤問也要極力掩藏才華,而隻稱自己“不過是讀了些‘女德’”罷了。此外還有《美人心計》裡成就了“文景之治”的窦太後、《延禧攻略》裡下承“康乾盛世”的令妃……宮鬥劇塑造了一個個恪守封建女德的傳統女性形象,使得這些聚光燈下的後宮女性,好不容易才走出曆史暗處,卻仍然隻有曆史注腳的身份,從始至終并未真正獲得講述女性曆史的主動權。
然而,另一方面,宮鬥劇的創作者又極力想要與當下社會心态對接,從而形成話題效應。因此我們看到,宮鬥劇雖然抽空了曆史,但卻極具現實感——自從《甄嬛傳》火遍大江南北之後,等級森嚴的嫔妃位序,完美嵌入了當代職場晉升想象;對于帝王的唯首是瞻,演變成職場上的“唯總裁是瞻”;嫔妃們在紫禁城裡的爾虞我詐,被嫁接到了當代某些企業所推崇的“狼性文化”。
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創作者顯露出了自己對于當代價值觀的扭曲認知。無論是《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抱着乾隆帝共享人世繁華,還是《如懿傳》裡一直隐忍忠順最終悲劇收場的如懿,都旨在傳遞一套你死我活、赢家通吃的生存哲學。如此,宮鬥劇以娛樂方式消費了曆史,又改寫了當代都市的奮鬥邏輯,包裝出了一套所謂的當代“職場寶典”;圍繞皇宮貴族乃至皇帝一人而展開的愛情叙事,則被美化為“霸道總裁”浪漫愛情。
遊戲化的叙事:被資本邏輯降維的熒屏表達
除了創作者本身在認知上的誤區之外,宮鬥劇的劇情表達,正越來越受到資本邏輯的幹擾。
這種幹擾首先表現在叙事上。這些年,除了女性視角,宮鬥劇還成功探索出了一條“打怪升級”式的遊戲化叙事模式。比如《錦繡未央》裡的李未央,從一夜變底層的北涼流亡公主逐漸打怪升級成為文成帝皇後;《延禧攻略》裡的魏璎珞從默默無聞的底層繡女,一路“殺”到延禧宮主位,成為乾隆皇帝念茲在茲的一生摯愛;《甄嬛傳》裡的甄嬛,也是經曆了“虎落平陽”劇情,從清涼寺低谷時期崛起,再成為雍正皇帝的熹貴妃……随着宮鬥劇的火熱,遊戲界還湧現出一大批宮鬥手遊,體現出中國IP泛娛樂化數字經濟強大的産業創造力。
但是,強大的産業創造力隻是某種商業化勝利。這些全靠“打怪升級”遊戲化叙事的同質化競品,在熒屏之外卻紛紛陷入了扯不清的“抄襲門”,卻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宮鬥邏輯本身既缺乏曆史視角為支撐,又毫無文化底蘊,即便創作團隊并非有意抄襲,想象力匮乏的宮鬥劇IP生産背後,也早已暴露出文化原創力的嚴重不足。
更重要的是,在資本的介入下,宮鬥劇放棄了深刻表達的可能。流潋紫在《如懿傳》原著裡面,有意識地想要突破這種同質化叙事,努力抹去了瑪麗蘇的童話痕迹。然而這一追求顯然與宮鬥劇本身的娛樂化取向根本相違,奉行“流量為王”這一網紅邏輯的資本,青睐的是《延禧攻略》這種劇情節奏短平快的爽劇,不必真的提供某種人生解決方案,隻需要制造一場開挂人生的幻夢。
由此,女性視角下的宮鬥劇故事,便一路沿着披着曆史外衣的偶像劇方向發展,劇情邏輯與人物塑造的最終陷落也在所難免。
(作者:陳亦水)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