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一種語言的形成是經過漫長的演化不斷的改進而成的。語言是思想的外衣,是行動的影子,也是最能暴露一個人。要看這個人怎樣往往是看他的言行舉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長沙文化了解一下極具地域特色的湘語文化的形成吧。
湖湘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中獨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脈,它的方言也是繁複多彩極具特色。湘語,又稱湘方言或湖南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帶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湘語分為新湘語和老湘語,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代表,老湘語以雙峰話為代表。
湘語,古全濁音聲母字今讀塞音塞擦音時,有的地方仍讀濁音,有的地方不論平仄都讀為不送氣清音。湘語内部因是否具有一定量的濁音而分為老湘語和新湘語。
新湘語:主要流行于長沙和湘北,受官話方言和贛方言的影響比較大。新湘語中全濁聲母多數清化,并多讀不送氣清音,多數點有獨立入聲調,但入聲無塞音韻尾,新湘語中在有相當數量的明清白話詞彙。
老湘語:分布在衡陽、湘鄉一帶,受外部方言影響較小。老湘語與現代官話以及周邊其他方言差别巨大。老湘語中全濁聲母在舒聲字保留較好,多數無入聲調,古入聲字已歸并到舒聲調類,一些方言點存在麻韻二等高化現象(如“下”字楚人音戶、“馬”字讀“亡古反”)
古楚語核心區位于長江中遊一帶,楚語是湘語的祖語。現代湘語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湖南省相當部分地區,包括長沙、株洲、湘潭、嶽陽、益陽、婁底、衡陽、邵陽、永州等。2010年統計約為4500萬人口,占漢族人口的4%左右,是世界上使用人口第33多的語言。
明清時期的湘語的範圍已經基本形成,并通過自然地理環境與曆代行政區劃擴散。例如廣西全州,興安,灌安,資源由于自秦漢以前曾經有相當長的時期屬于湖南管轄,而影響較大的全州直到明代才脫離以長沙為中心的,因此全州等地的方言依然保留着古老湘語的特征。
此外,湘語也随着明清時代移民進入四川,清前期大批的湘人為了避開兵災與水災進入川西山區,正因此,湘人聚居在遠離城市和邊遠山區,湘語特色保留到今天。在陝西漢中也由于明清移民有湘語點分布。以“床”字為例展示現代各地湘語的特征。
湖南省地區方言,包括湘語、西南官話、贛語、客家語,以及湘鄉話、湘南土話這些尚未劃定歸屬的方言。湘語是湖南省的主體方言,湖南省是一個方言複雜地區,湖南省外有一些湘語方言島長沙話,屬于湘話新湘語的一支。典型的長沙方言為長沙城區和長沙縣、望城縣所使用的語言,盡管稍有口音差異。用室友通俗易懂的話來凸顯長沙話的特點就是——調子老高,往上揚;超多副詞和歎詞。
湖南人一大特色就是心直口快。受性格的影響,長沙話的特色也便成了聲音短平快直,講話比較誇張,用長沙話講就是聲音令尖的,講話抹直的,“冒得麼子”(沒有什麼)轉彎抹角。長沙之所以能把方言最發展成一種娛樂,且在全國産生很大的影響,其主持人與段子的語言多是揉和了地方方言的普通話,是與長沙方言所獨具的特色無不相關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