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标志這一個文明是否确立,如今雖然我們處于同一片土地上,講着同樣語言,但是在曆史上受地域,信息和交通等條件影響,進而出現地方方言。在漳州地區通行的方言多是在漳州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的。
1、漳州閩南語,唐朝陳元光所率開漳将士大部分來自中原,他們通用中原的河洛話,亦稱河佬話;故早期戍守閩粵的中原府兵後裔也自稱為“河佬”。他們入閩後大都屯居福建沿江、沿海平原地帶。
随着衆多開漳将士後裔陸續自閩南播遷開去,河洛話(即閩南話)成了中原南下的群體标志——早期播遷入粵者稱為“河佬話”或“福佬話”或福建話;後期播遷入台灣者稱為“閩南話”或“台灣話”,傳入東南亞及海外者稱為“唐人話”或福建話。追本溯源,不管是閩南話、河佬話、福佬話,還是台灣話或唐人話,都與中原話、河洛話一脈相承。
随着閩南漳州移民的遷徙向台灣和東南亞等地繼續傳播,閩南話就成了台灣和東南亞華人社會的最主要語言。他們都講閩南話,并且大多講的是近于漳州腔的閩南話。他們仍保持唐初開漳以來世代相傳的河洛話,并多以“河洛人”或“唐人”自豪。
2、潮汕話,在漳州的南靖、平和、诏安、東山等縣廣泛使用。
3、客家語,漳州的南靖、平和、雲霄、诏安等縣還有不少客家鎮、村,有客家人幾十萬,使用受漳州話影響的客家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