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藏品有話說第64集

藏品有話說第64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7 15:14:55

聆聽紅色記憶,追尋百年足迹。由北京市文物局、故宮博物院、北京博物館學會聯合新華網客戶端共同制作的百集音頻欄目《藏品有話說》已于近日正式上線。欄目從近60家博物館中精選出藏品百餘件,編寫藏品故事制作成音頻節目,通過講述北京地區各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紀念館的愛黨愛國藏品故事,回顧中國共産黨、中華民族的百年奮鬥曆程。

藏品有話說第64集(藏品有話說第64集)1

第64集 這位農民為什麼要

鑄造一尊現代青銅鼎?

今天,我們邀請來自中國農業博物館的晁辛甯,為您介紹一件館内珍藏的文物。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了一尊現代青銅鼎,名為“告别田賦鼎”,由一位當代農民設計鑄造,是我國農村稅費改革的重要見證物。一尊現代青銅鼎,為什麼說它很重要?那位農民,又為什麼鑄造了這尊鼎?今天的《藏品有話說》,為大家帶來中國農業博物館“告别田賦鼎”的故事。

藏品有話說第64集(藏品有話說第64集)2

在古代,“鼎”是一種禮器,人們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常會鑄鼎,用來記載當時的盛況。器型龐大的鼎還被視為國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

因此,“鼎”在人們的眼裡,通常都被賦予了一種神秘、莊嚴的含義。說到這裡,大家腦海裡是不是浮現出了商周時期青銅大鼎的模樣呢?不過,今天要介紹的這尊鼎,可不是“老古董”,而是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的一尊現代青銅鼎,名為“告别田賦鼎”,别看它年紀輕輕,卻是我國農村稅費改革的重要見證物。

這尊鼎,通高99厘米,直徑82厘米,重252公斤,鼎身下部刻有精美的巨龍、瑞獸、祥雲等圖案,寓意國泰民安、社會和諧,鼎身上部刻有銘文,共560字,記述從春秋時期到改革開放以來,賦稅變遷帶給農民生活的影響。

銘文的最後寫道:“我是農民的兒子,祖上幾代耕織,輩輩納稅,今朝告别了田賦,我要代表農民鑄鼎刻銘,告知後人,萬代歌頌永世不忘。”

藏品有話說第64集(藏品有話說第64集)3

告别田賦鼎

中國農業博物館提供

銘文中的“我”就是這尊鼎的鑄造者王三妮,河北靈壽縣的一位普通農民,他家7口人,14畝地,過去每年要繳三四百公斤小麥或者四五百元的農業稅。對農民來說,免除農業稅是祖祖輩輩的夢想,而這個夢想終于在王三妮這代人實現了。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農業稅正式成為曆史。

得知這個消息後,王三妮可高興壞了。農業稅取消後,他家不僅不用再繳錢糧了,還能夠享受200多元的政府補貼,裡外裡算下來,每年直接受益700多元,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王三妮親身經曆了農村改革的全過程,切實感受到取消農業稅帶給他家的變化。為了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王三妮決定帶着家裡人幹件大事兒!他平日裡喜歡琢磨青銅鑄造,手藝精湛,所以萌生了“鑄鼎記事”的想法。

他自行設計、自籌資金,用了家裡原本要買車的錢,花了一年多時間,鑄造了一尊青銅鼎,取名“告别田賦鼎”,目的是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國家取消農業稅這件大事兒。“田賦”,過去指農民的田地稅,始于春秋時期。田賦的增減,與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舊社會,農民常常因為田賦過重而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這兩個壓在中國農民心頭兩千多年的字,終于消失了。

2009年6月,王三妮正式将“告别田賦鼎”捐贈給了中國農業博物館。這尊年代不久遠的鼎,之所以值得收藏,在于它的誕生和意義。它是我國實行強農惠農政策、取得農村改革成就的重要紀念物和見證物。

它不僅表達了王三妮一家人的感恩之心,更代表了億萬農民對黨和政府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感激之情。它體現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解決“三農”問題的信心和決心,也彰顯着中國共産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鬥目标。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曆久彌新。告别田賦,鑄鼎記事,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

中國農業博物館

藏品有話說第64集(藏品有話說第64集)4

中國農業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現有展陳主要包括基本陳列《中華農業文明》、專題陳列《中國傳統農具》《中國土壤标本》《彩韻陶魂——田士利捐贈彩陶展》,另有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室外展園,是傳承中華農業文明的殿堂、展示農業農村發展成就的平台、教育引導青少年的陣地、開展農業國際交流的窗口和品鑒農業文化的大觀園。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北京博物館學會、新華網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