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力格爾是内蒙古的一種戲曲文化,烏力格爾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曆史中創造出的一種具有濃重的民族特色和習俗的一種說書方式。對于廣大的蒙古族人民來說,烏力格爾是它們民族的象征,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
本期的内蒙古文化為你帶來更多關于烏力格爾的内容,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它最初的形式與西方中世紀的吟遊詩人相似,藝人們身背四弦琴或者潮爾(馬頭琴),在大草原上随風漂泊,四處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爺貴族們的府邸,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精彩的說唱、長篇的傳奇成為草原上最受人們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約形成于明末清初,廣泛流傳在内蒙古自治區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甯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
對于廣大的蒙古族群衆來說,烏力格爾不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而且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們心目中,烏力格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知名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後繼乏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采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在蒙古族民間,将徒口講說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幹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将使用潮爾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将使用四胡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創造的具有濃郁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優秀曲藝,産生于明末清初。烏力格爾運用贊頌、諷刺、比喻、重複、誇張等多種形式表述曲(書)目内容中包涵的天文地理、自然科學及生活瑣事等等方面,語言通俗易懂,人物刻畫細膩,表達故事既有叙事、又有抒情,還注重突出烏力格爾等民族曲藝形式诙諧、幽默的藝術風格。
烏力格爾的唱腔音樂結構為多曲體,表演形式為單人坐唱、坐說、不化妝、不着裝,無身段表演,四胡伴唱,自拉自唱。一件樂器在說唱當中,既可虛拟刀槍、坐騎,又可代替鐮刀、馬鞭,一物多用。
“裝文扮武我自己,一人能演一台戲,一人多角,時而這一角,時而那一角,男女老幼集于一身;進得快,退得穩,分得清,進進出出,變換迅速”。這段話基本概括了烏力格爾的表演形式。有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拉胡琴說唱,唱腔的曲調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其中功能特點比較明确的有《争戰調》、《擇偶調》、《諷刺調》、《山河調》、《趕路調》、《上朝調》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