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現代經濟的發展,新事物新文化的不斷産生,一些古老的地方戲曲發展緩慢且艱辛,甚至瀕臨消亡。甯海平調是甯波古老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甯波文化中的代表性戲曲。中國有名又有特色的戲曲那麼多,那麼甯海平調又具有怎樣的特色呢?
藝術特色
耍牙絕活:“甯海耍牙”是甯海平調表演中獨具的一門絕活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口含四顆、八顆甚至十顆野豬獠牙,在口内,時而快速彈吐,時而刺進鼻孔,時而上下左右歙動,或有兩顆刺出鼻孔,尤其是有兩顆牙始終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這一絕技稱為“絕活”,可與四川變臉媲美。此技相傳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為老藝人楊先達(藝名紅毛老生)所擅長。
另外有些表演技巧如老藝人劉乾木(小醜)的“雀步”,葛時煙(小生)的“抱瓶滑雪”“一馬雙鞍”“買菜吐紅”等,均有較高難度,也是甯海平調一大演技特色。它是一種粗犷中不失細膩、野性中凸現靈動的“變口”技藝,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幾個步驟。藝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豬下颚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為主要動力,而用齒、唇、氣的各種活動輔助表演。這種表演以精湛的“變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調的“三大一小”及“将軍令”等曲牌,塑造出劇中獨角龍不可一世的驕橫之态,令人歎為觀止。
甯海平調中的耍牙技藝獨特,程序講究,看似輕松,實則是一門苦功,每一代傳人都要經曆艱苦的練習過程方能掌握。新中國成立後,耍牙在傳統的基礎上得到改進提高,由原來的六顆耍發展成十顆耍,赢得了廣大觀衆的一緻贊譽。
主要劇目
平調傳統劇有100多出。大型戲有“前十八”和“後十八”。“前十八”以家庭戲為主,劇目為:《雙合緣》、《雙巧緣》、《仁義緣》、《雙龍鎖》、《分玉鏡》、《雙玉佩》、《碧玉管》、《鴛鴦帶》、《鳳頭钗》、《玉龍鏡》、《挂玉環》、《循環報》、《雙金花》、《葵花配》、《報恩亭》、《節義報》、《白玉環》、《四喜緣》。
“後十八”題材多樣,劇目為:《三星爐》、《贈錦裘》、《白雀寺》、《鬧陰陽》、《七俠圖》、《孔雀裘》、《朱仙鎮》、《忠嶽傳》、《鬓蓬山》、《遊龍傳》、《小金鈾》、《三鳳配》、《義冤報》、《合香緣》、《洗怨錄》、《巧姻緣》、《龍虎緣》、《鬧金鐘》。
解放後曾演出的尚有:傳統劇《金牛嶺》、《潞安洲》、《天門陣》、《秋漢宮》、《白門樓入《禦筆樓》、《百花贈劍》、《貴妃醉酒》、《陳琳救生》、《偷詩趕船》等;移植的古裝戲《碧血揚州》、《三請樊梨花》、《餘太君斬子》、《白蛇傳》、《劈山救母入《紅梅閣》、《穆桂英挂帥》、《雙槍陸文龍》等;移植的現代戲《南海長城》、《沙家浜》、《紅燈記入《奇襲白虎團》、《瓊花》、《杜鵑山》、《社長的女兒》、《奪印》、《雙紅蓮》、《三月三》、《朝外貨》、《紅管家》等。
創作的古裝大戲《王錫桐》、《銀瓶仙子》和現代小戲《傘》、《高山春梅》等。相傳《小金鈾》中《金蓮斬蛟》(俗名“嬌嬌斬獨角龍”)的故事,發生在香山鄉桶盤山。《偷詩趕船》(俗名“小尼姑追船”)發生在薛岙埠頭。以上劇目中,《金蓮斬蛟》久演不衰,曾兩次參加省會演、1977年《王錫桐》一劇,在本縣及鄰縣共演出400多場次、1978年9月在城關演出《劈山救母》,連演18場,創最高紀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