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長沙傳統手工技藝:棕編文化

長沙傳統手工技藝:棕編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05:13:35

  棕編已有200多年的曆史了,早期的棕編大多都是編蓑衣帽子等。後來慢慢的樣式多了起來,有動物花草之類的,吸引大多數的孩子喜愛。如今會棕編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這項技術眼看着就要消失了。讓我們來保護它吧。首先要先了解它才會愛上它,一起走進長沙文化了解長沙傳統手工技藝:棕編文化吧。

  棕編是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以棕榈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棕草制品,古來有之。長江流域的棕編主要産于陝西南部的漢中。四川、貴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編和湖南棕編玩具最負盛名。此外,貴州塘頭棕編提籃、浙江武義棕繃亦很有名。四川新繁棕編是新都縣新繁鎮傳統産品,有200多年曆史。2011年10月,新都棕編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棕編是利用棕絲制成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是中國編制工藝的主要品類之一,是漢族傳統藝術的一枝奇葩,已有近千年曆史。細緻精巧,樸實大方,棕編工藝在中國漢族民間有着悠久的曆史,起源于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被中國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一絕”。作品種類繁多,亦能按需制作,并可任意造型永久保存。

  中國的棕編工藝

  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新繁農婦用棕葉編制拖鞋、涼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專門行業。民國初年,棕編涼帽在四川流行。二十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棕編業發達昌盛。新繁棕編技法多樣,有胡椒眼空花和鴉雀嘴不透空等編制法。用其編制提兜省時省料,體輕質柔,裝飾圖案_燈燈花_等不透空,易編,正反面勻稱,十分美觀。

  棕編曆史

  南方農民生産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葉絲和棕繩制作而成。《詩·小雅·無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張志和有歌詠江南漁家生活場景的名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在浙南括蒼山區華南虎經常出沒,據說,曾有人被虎緊追不放,危急時刻,穿上蓑衣,老虎大驚,以為怪獸,竟落荒而走。

  又說,上古時,虞堯為種田人出生,他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賀。後來蓑衣就成為聖服而受到山裡人的崇拜和愛戴,人們出入皆披之,一避風雨、二防兇獸。相傳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時放牛割草,也曾穿過“蓑衣”,可見人們利用棕制品的曆史久已。

  棕編選材

  較精,生産季節性強,以棕絲白嫩柔軟,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負重,不吸潮為上。人們多在春秋季生産提包等,夏季生産鞋、帽等。品種主要有鞋、扇、包、帽、墊、盒、玩具等類。4月初,藝人們開始采集嫩棕葉,用排針将葉劃割成細棕絲,搓成棕繩、級,經硫磺熏蒸、晾曬、浸泡等工序,制成潔白、柔軟的材料備用,或将部分棕絲染色備用。

  棕編的裝飾方法因物而異。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将等距排列的經線相交叉成為菱形,再用2根緯線穿于菱形四角。鞋、扇類産品采用密編法。帽、席等多用人字紋。用木、紙、泥模型編制的包等産品,其上織飾花鳥獸等圖案。用白淨的素色棕絲編制的器物像綢絹般華美。的用彩色棕絲以挑花、提花、織花等技法織成彩色裝飾圖案。

  湖南棕編

  采用老棕葉和棕葉芯為原料,經過加工後制成兒童玩具。其方法為先将采來的棕葉按紋路折疊,紮緊後放入開水鍋裡煮,煮至由青轉黃成熟為止。然後日曬夜露,完全幹透、變白,這樣,制作後不變形,可存放十餘年。

  這種棕編往往采用結體穿插紮系的方法來構成形象,主要題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蝦、蜈蚣、龜、蛇、金魚、雞、鶴、孔雀、鳳等。有“單肚皮”和“雙肚皮”等編法。編好後用附加物作些小點綴,如用鴛鴦豆(紅豆)做眼睛,稱為“點睛”。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殼,蝦則用整個豆粒,小動物的身子和腳爪用細鐵絲作骨架。

  據長沙已故著名棕編藝人易正文說,早在抗戰時期,長沙地區就有人用棕葉編制蜻蜓、蚱蜢等各類昆蟲,在街頭叫賣。此種情形,重慶、漢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頭至今仍可遇見。那些用棕絲串起的鳥、蟲,黃中帶青、清新樸實,在藝人手中微微顫動,仿佛活的一般,引來孩童和路人駐足遠觀。

  棕編工藝上升為一種民間藝術,曆史并不久遠。上世紀30年代,湖南民間藝人易正文精研棕編技藝,才開始出現商品生産,棕編的品種、技藝得以發展。易正文對棕編興趣濃厚,相傳除認真學習他人技法外,他常伏草叢樹下,觀察昆蟲、動物的生活習性及覓食、争鬥等各種活動姿态,刻苦鑽研,所編蝗蟲、螳螂等品種售諸市上,頗受歡迎,被譽為“湖南綜編易”。這可能就是有文字記載的棕編“鼻祖”了。

  即便是現在,搞棕編的人也寥寥無幾。湖南曆屆中國工美藝術大師18個,12個是湘繡大師,搞綜編的隻有王文定一人。王文定,籍貫湖南,1952年生,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94年作品《綜編》入選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

  猜你可能喜歡:

  極具地域特色的湘語文化

  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産:長沙彈詞

  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你了解多少?

  南京藝術“奇葩”——高淳陽腔目連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