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北京人最講究的了,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稱為胡同,這樣北京人就聽明白了。但是如果你在南方跟人說胡同,可能就不會有人聽懂了。那麼胡同的來曆是什麼?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一起到胡同文化看看吧!
胡同由來: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麼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幹淨倒是幹淨,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
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麼的。
北京的“扁擔胡同”有11條,“井兒胡同”有10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鹽店胡同、醬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荼兒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于是就又有了金絲胡同、銀絲胡同、銅鐵廠胡同、鐵門胡同和錫拉胡同。走在這類名字的胡同裡,人覺得塌實。
過去,北京是由千百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對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組成的。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間必要留出通道,這就是胡同。
在元代,北京的胡同間隔較寬,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進大四合院的距離。因此後代在中間空地建院,必賴小胡同為出入通道,這樣就在許多有名的大胡同中産生了大量無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語有雲:“着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
曆代胡同: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條胡同呢?是不是像“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以後又不斷發展,元朝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也就是說共有街巷胡同四百一十三條,其中有二十九條直接稱胡同,而那三百八十四條火巷,其實也是廣義上的胡同。
從明北京城複原圖上數,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約六百二十九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有三百五十七條,并有三十多條胡同曆經清朝、民國時期一直不走樣地叫到現今。
而明朝人張爵在《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一書中記載,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約一千一百七十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有四百五十九條。清朝北京的胡同比明朝又有所發展。一數清朝朱一新老先生所寫的《京師坊巷志稿》一書中所列的當時北京街巷胡同名才知道,清朝時大約已有街巷胡同二千零七十六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有九百七十八條之多。
建國後胡同:
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區有名的街巷有6074條,其中胡同1330條,街274條,巷111條,道85條,裡71條,路37條。習慣上,人們把街巷之類統歸于胡同。
到了解放前的1944年,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根據日本人多田貞一在《北京地名志》一書中所記,當時北京共有三千二百條胡同。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縱橫交錯,織成了荟萃萬千的京城。胡同深處是無數溫暖的家,這就是北京人對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
還有一句話:有名的胡同三百六,無名的胡同賽牛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