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四川的省會,古為蜀國地,秦并巴、蜀為蜀郡并建城,也叫作“芙蓉城”巴蜀文化在這留下了豐富的曆史遺迹。那麼,你有沒有去過成都呢?你了解成都文化嗎?不管有沒有去過成都,大家都聽過成都的都江堰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秘成都文化,看一看成都的名勝古迹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着名的風景名勝區。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迹衆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它一直發揮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世界文化遺産—都江堰旅遊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産定義的規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曆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且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曆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為世界文化遺産。
地形地貌
都江堰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内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都江堰山地丘陵面積占65.79%,平壩面積占34.21%。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對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質構造體系上,屬華夏構造體系,跨成都平原和龍門山地區兩個不同自然地理區,地貌單元屬岷江沖積扇一級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
氣候環境
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曆年最冷月平均氣溫4.6℃,最熱月平均氣溫24.4℃。平均年降雨量為1243.80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際總量變化不大;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間;雨季平均開始于5月21日前後,平均結束于9月14日前後;一次降雨持續最長日數20天。區内主導風向:nw,c,風向頻率(%):12.41,最大風速:17米/秒,平均風速:1.3米/秒,本地無台風出現。
年平均最大相對濕度80,最小相對濕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絕對濕度15.2,最小絕對濕度14.3,月平均最大絕對濕度32.4,月平均最小絕對濕度2.8;30年來的氣象監測表明,都江堰市空氣濕度指數低于成都市各區(市)縣。
曆年平均氣壓933.7,極端最高氣壓958.7,極端最低氣壓912.2;最熱季節的平均氣壓925.9,最冷季節的平均氣壓938.7,雨季氣壓928.0。全年晴天日數120天,陰天日數95天,霧天日數7天,曆年平均日照時數1016.9小時,曆年平均雷暴日數28天。
名稱由來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于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遊,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志》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确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