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正如大自然與世界對鄂溫克族文化的愛,我國有56個民族,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他們的起源為世界增加了無數的光彩,下面就由小編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鄂溫克族起源。
貝加爾湖起源說。呂光天先生在《鄂溫克簡史》(出版于1983年)中詳述了他的見解。他認為從考古發掘的材料看,古代貝加爾湖沿岸地區居民的服裝,例如在色楞格河左岸上班斯克村對面的佛凡諾夫山上發掘出一個骨骼,其衣服上帶有數十個閃閃發光的貝殼制的圓環,圓環所在位置與鄂溫克人胸前所戴串珠以及薩滿的法衣上綴飾的貝殼圓環一樣。此外,還發現死者的一些白玉制的大圓環,與十七——十八世紀鄂溫克人古代服裝上的圓環毫無差别。
從而證明,最遲在銅石并用時代,鄂溫克人的祖先就已居住在貝加爾湖一帶。從銅石并用時代貝加爾湖沿岸居民的服裝和鄂溫克人服裝的附屬品——圍裙樣式的相似之處,可以看到現代鄂溫克人和銅石并用時代貝加爾湖沿岸地區居民在族源上的直接親屬關系。呂光天先生認為,鄂溫克人向東發展,其中一支來到黑龍江中遊、精奇裡江、外興安嶺南北。
興凱湖起源說。鄂溫克族曆史學家烏雲達赉,在他的專着《鄂溫克族的起源》(出版于2002年)一書中闡述了其最新研究成果。他以古地名學考證見長,并以此為突破口,結合對曆史文獻的重新考證和破譯,将曆史上不同時期的稱呼,如“鄂溫克”、“索倫”、“烏素固”、“弘吉剌”、“安居”、“沃沮”等古老稱謂,以相關的因素連接起來,将曆史碎片有機地拼接起來,理清了“鄂溫克”這一稱謂的曆史演變過程,認定在公元前28年之前(西漢河平元年),生活在烏蘇裡江上、中遊流域的“沃沮”人,與現今的鄂溫克人有族源關系。他分析了“沃沮”、“安居”人的曆史遷徙路線,認為他們的遷徙運動“是通過橫貫亞洲北部的天然曆史通道進行的。
這條天然曆史通道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安居故地(錫霍特山脈南段和烏蘇裡江、綏芬河、圖們江等流域)通過長白山北麓通道,到達第二松花江西岸地區;
第二段,從第二松花江西岸地區通過洮兒河、哈拉哈河通道進入呼倫貝爾;
第三段,從呼倫貝爾通過音果達河、烏達河通道抵達貝加爾湖東岸地區;
第四段,橫渡貝加爾湖,順安加拉——葉尼塞河通道西達葉尼塞河中、下遊流域,一部分人到了鄂畢河下遊東岸,北抵北極地區。這第四段通道,在貝加爾湖西岸分岔,順勒拿河而下,至阿爾丹河口又分岔,一路東達鄂霍次克海岸,另一路抵北冰洋岸邊。安居人順着這幾條大通道,将自己起源地、發祥地的文明傳播到了整個亞洲北部。可以看到現代鄂溫克人和銅石并用時代貝加爾湖沿岸地區居民在族源上的直接親屬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