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狄鑫
通訊員 王雯婷 李蔚靜
将草坪、花壇、屋頂、樓道、操場、空地等劃分到班,責任到人,哪怕面積再小,每個班級在校園裡都分得一塊“責任田”。
武漢市硚口區行知小學,秉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學校通過“校園、田園、家園、社園”的“四園”勞動特色課程建設,創新勞動教育實施方式,利用課後服務時間開展“勞動美”實踐活動,讓學生的成長不止于課堂。
操場花圃屋頂農場
每個班都有一塊“責任田”
“走,去看看我們的小花壇!”下課鈴聲響起,二年級3班的同學,戴上草帽,拿起小鐵鏟,跑跑跳跳來到操場花壇邊,蹲下身子,為小芽除草澆水,一旁的同學認真寫下植物的生長日記。
每當課後服務時段,行知小學的校園裡便熱鬧起來。一、二年級開展種植實踐活動,學校開辟出專屬區域種植花草,讓班級、學生前來認領,老師們将科學知識和生命教育滲透于這方寸間的花壇裡。
學生在花壇松土、撿垃圾守護“責任田”
學生在花壇松土、撿垃圾守護“責任田”
二年級同學李芯婉在“責任田”悉心種下的豌豆芽,最初長勢良好,可好景不長,脆弱的小芽出現了枯萎折斷的迹象。李芯婉有些難過,自己找來工具為豌豆芽“治病”。“學生們在種植時會經曆失敗,也會為生命的力量感動。我們老師會将孩子的勞動心得遷移到生活中,教導學生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二年級班主任陳秋萍說。
制作植物生長觀察日記
制作植物生長觀察日記
一片片的白菜,黃澄澄的柑橘、紅彤彤的杮子,三五隻小兔在“牧樂場”裡悠閑地吃着菜葉,一群鳥兒棸集在“悅鳥林”裡放聲歌唱……開在教學樓屋頂的“行知農場”,則是三至六年級學生的勞動實踐基地。原本空曠的屋頂被分隔出花園、果園、菜園、茶園、牧樂場和悅鳥林,世外桃源一般。每個班級認領一塊區域,成立“護綠小隊”,在科學老師和花匠的指導下,參與到日常種植蔬菜、采摘水果、培育花卉、飼養小動物中。
學生在雲端農場采摘、護綠
學生在雲端農場采摘、護綠
“我們班同學負責喂養農場裡的小白兔,在他們的照料下,兔爸兔媽誕下一白一花兩隻兔寶寶,學生們第一次見證了生命誕生的過程,十分自豪。”五年級二班班主任譚貴宇告訴記者,行知農場培養了學生們的勞動意識和責任感,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打下基礎。平日裡的勞動實踐也為學生寫作練筆提供了素材。
喂養小兔子
迎豐收享勞動成果
親子聯手“變廢為寶”
孩子們有了自己的“責任田”,校園裡一年四季就有了不一樣的快樂:春季播種,夏季除草捉蟲,秋季采收,冬季則是孩子們迸發創意的季節。
“枯槁的枝葉被孩子們制成葉貼花,挂滿樓梯間。”“孩子們把觀察日記做成手抄報,張貼在教室裡,相互交流種植技能。”“咱們班有同學用花草編織成漂亮的花環……”班主任老師們驕傲地展示着各自班上的創意作品。
孩子們做的葉貼畫
“變廢為寶”手工勞動是行知小學踐行“勞動美”教育的保留項目,“雙減”以來演變成放學後的勞動作業,學生們有着極大的參與熱情,不少家長也樂于參與其中。“以前輔導作業家裡是雞飛狗跳,現在書面作業換成了親子手工作業,家庭關系明顯緩和多了。”一位家長笑着說。
四年級班主任胡亞剛老師介紹,一次班上借“變廢為寶”的活動契機組織“漢族服裝大走台”,同學們腦洞大開,利用編織袋、食品包裝、塑料瓶等廢舊物品制作衣物,進行了一場華麗的服裝走秀。
到了勞動分享環節,孩子們暢所欲言分享動手心得,全班隻有小嚴(化名)沉默不語。原來,小嚴父母忙于服裝生意,忽視了親子陪伴,小嚴帶到現場的作品其實是保姆幫忙完成的。
“變廢為寶”服裝秀
“變廢為寶”服裝秀
“變廢為寶”服裝秀
“爸爸媽媽以為給了我好的生活條件就是愛我,但我想要爸媽多陪陪我……”得知孩子心聲的父母才意識到,随着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情感需求不一樣了,于是重新和孩子一起制作了一套民族服裝,家校配合之下,給了小嚴一場個人服裝秀。“這件衣服是媽媽用縫紉機幫我做的,她已經很久沒有自己做衣服了,謝謝媽媽。”展示完作品小嚴笑眯眯地說。
“手工勞動是親子關系的粘合劑,有些孩子因此記住了父母為自己熬夜做手工的畫面,學會了感恩,這也是我們踐行生活即教育的方式。”胡亞剛老師說。
據悉,落實“雙減”以來,行知小學實施多樣化、精細化服務,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探索出科學優質、多方共赢、學生發展的五大課後服務課程,全面推行課後服務,真正實現減負不減質。
(通訊員供圖)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