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總會給人一些神聖感、威儀感,靠近它們會有一種靈魂被觸及的感覺,可是如果把偶像過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嘔像”了。比如河北某地的奶奶廟就出現了手把方向盤的“車神”,對普通人吃喝拉撒聲色犬馬的欲望都進行了精細化管理,有“錢”必“應”;北京某地的财神廟裡的塑像,則直接讓裸體的美女坐在了财神爺的大腿上,那“教化”意義,直白顯豁,唯恐别人不明白、不掏錢……或許有人會說:那是民俗,是文化,是發展旅遊的需要,雲雲。
其實并非如此。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但什麼叫文化?一般認為,“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此語出于《易經·贲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俗是自然規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飲食男女、生老病死,無不被“文而化之”。也就是說,人之所以為人,總有一些超乎肉體的精神性的東西,它們以某種偶像、節日、儀規、禁忌、圖形等等形式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散發出某種精神的力量,對人們的道德、言行、審美、價值觀等進行潛移默“化”,甚至可以渲染着一個時代的文化氛圍,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一個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所謂東北人的豪放、山東人的熱情、湖南妹子的潑辣、蘇杭女子的曼妙,主要是地方文化濡養的結果。
民俗文化有明顯的時代性、地域性,同一個節日在不同的地域傳播,總會有大大小小的不同,這是個非常複雜的發生學、傳播學過程。但是就影響力而言,層級越高,就越帶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隻要滿足普通人六畜興旺、五谷豐登、老少平安的基本願望就可以了。一省一市一個國家的民俗,就必然要承擔起更為普适的包容的美好的社會責任。層級越高的民俗,越是擺脫了具體的實用價值的,具有了某種道德和信念的力量。是一種普通人難以企及,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追尋的“星空”。也就是說,民俗出自于俗,卻最終指向雅,包含着從平庸生活中超拔出來的向上的渴望。
從這個意義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僞民俗”,是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投機取巧思想在作祟。那些為了旅遊開發編造出來的故事,為了滿足違章開車免受處罰的僥幸心理而生造“車神”,為了貪污腐敗不被發現而求菩薩保佑,為了迎合财色雙收的低俗願望而“創造”出一個裸女坐懷的财神像……都屬于上不得台面的僞民俗、惡民俗、醜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黴菌。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間自發生成的,永遠處在不斷傳播,不斷升華、豐富、美化的動态過程中。它符合絕大多數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訴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圍對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發展都無害,它是所有人共同營造又總能反哺于所有人的“文化共同體”。僞民俗是負面的文化,有害的文化,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都不會給這種糟粕留下存在的空間。一時的興盛,遲早會招緻滅頂的結果。這一方面是文化自新的内在力量,也是先進的文化思潮、正确的社會力量,以及黨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幹預。民俗的意識形态屬性決定了,放任自流的民俗經常會跑偏、變質,最終傷害到每一個人。
《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這說明主流價值觀對民俗的教育、引導是必要的。而對民俗發生影響的理想狀态是“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适應了文化傳承規律的循序漸進,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衆基本的認知、審美、心理和既有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之後的“移異”。俗話也說:“風成于上,俗行于下。”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黨風政風的建設是從反“四風”開始的,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精神永遠在路上,“久久為功,化風成俗”。良好的社會風氣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正确引領,新生的民俗事象也需要每一個關心中國人心靈健康的人,共同維護,用心經營。
(作者:劉加民,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藝》雜志社社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