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日常飲食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谷和薯類。均以蒸焖而食,擅長制作各種糧食制品……那麼,接下來跟随小編一起來德昂族文化看看德昂族飲食習俗:日常食俗與節日食俗的不同。都有哪些的不同?
日常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谷和薯類。均以蒸焖而食,擅長制作各種糧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幹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于在煮炖時配酸筍,煮成又酸又(火+巴)的酸(火+巴)菜,或加油、豆豉、鹽成雜熬菜。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炖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腌菜、腐鹵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德昂族種茶曆史悠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外出必須砍一段楠竹,削個斜口,放入茶葉注入泉水,用火燒開飲用,别具香味。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濕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制酸茶時在茶葉中加少許槟榔,放入大竹筒中壓實,密封筒口,存放一至兩個月發酵後取出,入嘴細嚼,味酸澀,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
德昂族民間制陶和使用竹編制品曆史悠久,所有炊餐用具,大都是自制的陶器和竹器。
節日、祭祀、禮儀食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裡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
直至1950年後,這些情況才有所改變。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
在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曆12月13日開始準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并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即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本寨裡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語稱格聽),内裝年糕,由衆人擡着小竹房到寺廟朝拜。
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還要制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并随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嘗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俗,不論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鮮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時蘸辣椒水吃,别具風味。飲酒多是自家釀制的竹筒米酒。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祭日一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衆人叩拜,然後一起飲酒野餐,醉酒後相互打罵,發洩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間不許别人勸阻,直到雙方鬥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在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
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舉行婚禮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裡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并伴以對歌,徹夜不眠。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搗菜、拌挑手魚、姜葉炖魚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