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生活裡還是職場中,不管是親情還是友情,我們或多或少都遇到過“邊界感”薄弱的人:自覺跟你很熟,于是不經問詢就随便拿你的東西;非常“關心”你,并用關心之名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管理不好自己的負面情緒,總是一股腦兒倒給你……
在現代生活中,如果沒有一定的邊界感,即使是愛,也可能會變成消極的東西。如何保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呼吸感”,是一個挺重要的課題。
一些讓人不太舒服的無邊界感行為
01
之前在機場寫稿子,坐我旁邊的人一直在看,我一直寫她一直看,然後還問東問西,“寫什麼的?”“是作家嗎?”“能賺到錢嗎?”之類的,後來我就不寫了……
@黃不會
02
我是雜志社的編輯,這個身份好像讓我的一些親戚朋友覺得,寫稿、改稿、發稿對我來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所以經常有以下行為:某位叔叔的兒子要參加市裡的征文比賽,要我“幫忙看看”;某位阿姨的女兒寫了篇散文,問我能不能發在雜志上;甚至我爸也會把他同事的競聘稿發給我,要我“潤色潤色”……一次兩次還行,多了真受不了哇。
@不辭風雨過溪來
03
朋友失戀後,一直跟我哭訴,前後持續了一個多月,有時候淩晨也會接到她的電話。
其實我知道,她是把我當作很信任很親近的人,才會跟我分享,但時間一長,對于一直接收她的負面情緒,并且還要對此做出适當的反應這件事,我也實在覺得有些疲累和壓力。有時候我自己心情也不好,或者當時我手上有其他要處理的事,但因為考慮她心情脆弱,會選擇把自己的情緒壓下去聽她說。但我想,這些壓下去的情緒,說不定會在未來哪天爆發,成為我們關系破裂的導火索。
總之就是希望能有一個适當的度。
@蜀地葵
04
去年回家的時候親戚聚餐,閑聊時我随口說了一句在北京工作生活壓力确實挺大的。有位不算太熟的長輩聽完加了我的微信,自那之後便一直跟我說她覺得我應該回家工作,給我轉發各種家鄉的招聘信息,跟我講在老家生活的各種好處和便利,還會舉各種很詳實的誰誰誰又怎麼樣了的例子。
她好像對我的生活生出了一種矯正的“責任感”,不能忍受我在外面“受苦”,一定要讓我過上她覺得正确的生活。
後來我實在有點不勝其煩,直接跟她說我覺得自己挺好的,讓她别操心了。結果還弄得有點不愉快,唉。
@子惠
05
大學的時候,我和室友是很好的朋友,我們倆都喜歡化妝,化妝品七七八八買了一堆。
有一次我收拾東西,翻出來好多用不着的小玩意兒,都是我用過一兩次就閑置的。我就一邊收拾,一邊時不時問她一句:這個你要不要?這個你又要不要?
結果到第N次的時候,她突然有點生氣地對我說:别問我了,我不是收破爛的。
我一下子愣住了,然後猛地意識到了我的問題:雖然我的本意是好的,覺得對方說不定能派上用場。但是這種好意太唐突、太潦草、太沒有邊界感了。因為在不知情的對方看來,那些可能就是“扔了可惜才轉頭送人”的東西。
如果換作是我,也一定會覺得被冒犯了。我至少應該先提前說明情況,問問對方的意見才行。
那其實是件很小的事,後來也完全沒有影響我倆的感情,但那件事給我上了一課,就是再親密的朋友、再鐵的關系,也要保持一段溫柔的距離。
這個距離,是禮貌、是尊重,是一段感情裡最體面的成分。
@姓氏喬
一些讓人感覺良好的有分寸感行為
01
我的室友們就很有分寸感,因為疫情我現在還沒返校,她們在寝室。有一次她們要用我沒拆封的香油,還特意來問我,說賣給我們吧。我最後也沒有要錢,但就覺得,問一下真的很好。
@夢遊銀河系指南
02
買東西的時候,不會一直跟着我要給我推薦;剪頭發的時候,不會一直跟我強行聊天問我老家哪裡做什麼工作;打視頻前,會先發條消息問我現在方不方便;在公共場合,聽音樂或看視頻會戴耳機;不會提超出關系範圍但一方礙于情面不好拒絕的要求……
這些都是我覺得有分寸感的行為。可能,所謂分寸感,也可以說是一種懂得顧及他人的教養吧。
@林雪園
03
很多時候,邊界感在家人和愛人之間特别容易被忽略,比如父母可能會說“我不敲門怎麼了”,另一半可能會說“夫妻情侶間看看手機怎麼了”。但其實,關系再親密,也是需要空間的。
我對象這點就做得挺好的,有一次,我心情特别不好,他問我怎麼了,我說煩着呢不想說,他就真的沒問,也沒有生氣。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突然問我:你之前心情不好,是有什麼事嗎,現在願意說了嗎?就是,在你不想說的時候完全尊重、給予空間,但不會真的漠不關心,心裡一直記着你的事呢。
@白夜放歌
04
我覺得幫助他人也需要經過對方同意,并且最好按對方的需求來進行。“看不得别人受苦”是一種善良,但也不要一味把自己的“助人情結”加到别人身上,如果别人不想讓你知道他的苦呢?如果别人想保護自己的自尊和秘密呢?如果别人不想“被教做事”呢?
這種情況下,直接戳破和過度熱情對對方來說可能反而是一種殘忍。等他們自己主動提起後,再想辦法幫助可能會更好一些。
對不是很熟的朋友如何保持分寸感,我覺得有一句話很合适:我不問别人的故事,除非他自己願意。
@大嘴魚别跑
文/央視新聞《夜讀》采寫、整編
圖/視覺中國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個人空間和社交距離,某種程度上更凸顯了邊界感的重要。一個有分寸感和邊界感的人,會懂得換位思考,也懂得适當拒絕,既能尊重他人,也能保護自己。“不探私隐,不當衆揭短,不強人所難;懂方法,看時機,留餘地,巧回避。”
但分寸感和邊界感,并不是要你在人與人、心與心之間築一道高牆,變得冷漠自私,失掉情誼的本真;不是要你關閉心門、放棄關心他人和世界,而是希望你能更多地考慮對方的感受,讓你們之間的關系多一點空氣,能更暢快地呼吸。
願我們都既能保護好個人小世界的喜怒哀樂,也能接納愛與被愛、需要與被需要的真心真情。
監制 | 徐冰 主編 | 王若璐
編輯 | 楊瑜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