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是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先秦傩舞面具和唐代的“代面”及“染面”逐步演變而來。到宋代,塗面化妝已形成潔面與花面兩種類型。北雜劇和南戲直接繼承了這個傳統,把潔面化妝用之于末、生、旦,把花面化妝用之于副淨、醜。
不過宋金雜劇的花面化妝還很簡單,有的在面部中心畫塊白斑,額頭畫兩道黑線,有的畫兩個白眼圈,有的在白眼圈内再加些黑色花紋,還有的畫紅眼圈、紅嘴圈等,手法雖有多種,但藝術效果和目的卻都是“務在滑稽”。
到元代才出現了正面人物的圖案型化妝,借以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他特點。一般以紅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莽直,白色代表奸邪。傳統戲裡淨角扮演的主要人物如包拯、關羽、張飛、曹操等,則各有特定的臉譜,觀衆早已熟悉,一看即知其是誰。
醜角鼻子上勾畫的白粉塊,也屬臉譜的一種,雖形狀各異,但均稱“豆腐塊”。旦角畫臉譜的不多,僅見豫劇中《十八國臨潼鬥寶》無鹽娘娘出戰時勾畫了柔媚與兇惡的“對開臉”,至于舞台上出現的一些神魔、鬼怪、精靈等。不論是勾臉譜或戴面具,則一般保留着某種曆史遺迹、遺存,如财神、雷神、魁星、土地的形象。
臉譜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變形傳神、寓意三個方面。總的說,由于臉譜是圖案化的,它可以把某種神情、神态表現得非常鮮明、強烈,這是它的優越性,但越是把某種神情、神态表現得突出、明确,就越是不可能在同一個臉譜上表現人物神情、神态的重大變化,因此也帶來了它的某些局限性,這也就是一個人物臉譜不可能隻有種勾畫法的基本原因。京劇的張飛、豫劇的程咬金,其臉譜在不同劇目中均有兩種以上的不同畫法,即是此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