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西多少個縣區

山西多少個縣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8 19:50:26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為恢複農業生産,調整人口分布,以發展經濟,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朝廷制定了許多移民政策,包括從山西大量移民到北京郊區。據統計,如今北京市大興區鳳河流域的526個自然村,就有110個是由當時山西移民組建而成。他們構成鳳河流域獨特的移民村落,成為中國移民史上一個特殊的“山西人群”。至今,大興區許多村落的百姓在生活習慣和語言中仍然保留有當年山西移民的文化痕迹。他們不忘祖宗的來龍去脈,成為活着的明代“大槐樹”移民的文化博物館。

20世紀70年代,我曾到北京市大興縣(現在是大興區),聽當地人說過“山西有多少縣,大興就有多少營”。

直到2007年,我成為新時代的“大興移民”,便靜下心來探求明初大移民的詳情。

山西多少個縣區(北京大興就有多少營...)1

北京大興區鳳河兩岸“源于山西”的聚落名稱

經過調查了解,得知大興東南部的鳳河流域以明代山西州、縣名命名的村莊有很多,如石州營、霍州營、孝義營、趙縣營、沁水營、長子營、河津營、蒲州營、黎城營、潞城營、绛縣營、高平營、屯留營、大同營、潞州營、和順場等等,還有一個地方幹脆就叫山西營。

從曆史的角度看,地名的命名素來不會随意草率,大興區鳳河流域有這麼多地名與明代山西州縣名相同,絕非偶然巧合。

山西多少個縣區(北京大興就有多少營...)2

據史料記載,如今大興區東南部地區在元朝時是皇家狩獵圍場,近兩百平方公裡的面積,荒無人煙,周邊也不允許百姓居住。再加上元末明初,戰亂頻繁,民不聊生,京郊平原荒草遍野,“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元末戰亂之後,曆經二十餘年,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明朝。但是,此時的江山遍布戰争創傷,已是滿目瘡痍,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為了恢複農業生産,調整人口分布,發展經濟,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朱元璋于洪武年間制定了許多移民政策,諸如遣返、軍屯、商屯、民屯等等,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實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移民屯田、發展生産成為當時朝廷的首要任務。

山西多少個縣區(北京大興就有多少營...)3

清·俞明 《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據《明實錄》記載,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山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中原一帶的老百姓得知山西富庶,且無戰亂之擾,便紛紛逃來山西。如此一來,與中原地區相比,山西反而成為人口密集之地。據史料,洪武十三年(1380)全國人口僅為五千多萬,而山西人口竟達四百多萬。對于朝廷來說,從山西移民,勢在必行。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臯啟奏太祖:“為了‘地不失利,民有恒業’,可以按照古人的方法,把地盤狹小或‘生齒日繁’的鄉民遷至地盤寬廣的地方開種田畝,這樣一來,不但國賦可以增加,生民也可得到安穩。”于是明太祖下诏戶部侍郎楊靖:“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衆,宜如其言。”因此遷移山西澤、潞二州居民之無田者前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處閑曠之地,讓他們随便置屯耕種,免其三年賦役,同時每戶獎賞發放大明寶鈔二十錠,以備農具(參見《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從此奏響了明朝時期從山西移民北京的序曲。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居民張從整等一百一十六戶自告奮勇,自願應募移民,屯田開種。戶部聽說以後,對此行動大加贊賞,并下令實施獎賞,然後報送後軍都督佥事徐禮,具體安排分給田地;同時命令張從整等返回沁州,繼續招募居民前往屯田(《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七)。在張從整的影響下,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府都督佥事李恪、徐禮奏報:“山西又有五百九十八戶居民自願徙居彰德、衛輝、懷慶、廣平、大名、東昌、開封移民開種”。(《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朝廷為了進一步擴大移民戶數,下令戶部派遣官吏繼續前往山西,核實太原府、平陽府和澤州、潞州、遼州、沁州、汾州等處人多田少乃至無田之家,并允許他們分門立戶,前往北平充實周邊州縣,仍然實施獎賞政策,每戶繼續發放大明寶鈔若幹,讓他們置備牛具、種籽,同時在稅賦上給予優惠,規定五年以後開始征收稅賦(《明太宗實錄》卷一二下)。

靖難之後,永樂皇帝朱棣登基。由于洪武年間北方防務多由幾位邊王(如朱棣、朱權)負責,北平本來就是朱棣的大本營。永樂元年(1403),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北平是皇帝的“龍興之地”,應當效仿周、唐的兩京故事及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朱棣聽後便大力擢升北平府的地位,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此時的朱棣開始準備辦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建設北平城,準備日後遷都;第二件是繼續大量往北平郊區無人耕種的土地上移民。

永樂元年二月,朱棣遷徙各地富民于北平。永樂二年九月,又從山西太原府、平陽府和澤州、潞州、遼州、沁州、汾州遷移一萬戶來充實北平。(《明太宗實錄》卷三四)永樂三年九月,再次從山西太原府、平陽府和澤州、潞州、遼州、沁州、汾州等地移民來充實北平。(《明太宗實錄》卷三七)永樂四年正月,又有湖廣、山西、山東等縣吏李懋等214戶人自願到北平屯田開種,戶部給予表彰,且給發了安家費。永樂四年,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城垣及疏通漕運等,與南京相對應。永樂五年五月,朝廷又下令戶部從山西平陽府、澤州、潞州及山東登州、萊州等地招募5000餘戶到北平的上林苑牧養栽種。永樂七年,朱棣開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表明朱棣已經下定遷都的決心。

永樂十八年,北平皇宮(即紫禁城)和北平城建成。此時朱棣下達了遷都命令,并規定南京作留都。永樂十九年,朱棣正式将都城從南京遷往北平,并将北平改為北京。

為了較好地推動移民計劃順利進行,明朝官府繼續為移民提供部分糧食,并支付一定的路費,甚至派舟車運送。一系列舉措刺激了貧窮百姓的遷移意願。落地後,又給安頓下來的移民發放補貼,鼓勵他們購買耕地工具及所需種子,同時免去三至五年稅賦。這些措施的實施,緩解了部分移民被迫遠離故鄉的痛苦。

山西多少個縣區(北京大興就有多少營...)4

今天的大北京市大興區行政地圖中的明代山西移民區

朱棣遷都北京後,基于開荒複墾、屯田積糧、加強防禦、拱衛京都等原因,對京都東南元朝皇家狩獵圍場周邊進行了再次開發。由于鳳河兩岸人煙稀少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将山西移民安置于鳳河兩岸長約15公裡的地域。從史料記載來看,永樂年間八次移民基本都是遷往京畿地區,鳳河兩岸始終是京、津、冀移民的接收地。長子、沁州、沁水、解州、霍州、黎城、河津、蒲州、绛縣等州縣原來均為山西平陽府與澤、潞、沁、汾等州所管轄。今天大興鳳河流域的石州營、霍州營、孝義營、趙縣營、沁水營、長子營、河津營、蒲州營、黎城營、潞城營、绛縣營、高平營、屯留營、大同營、潞州營、和順場等以移民原籍州縣名命名的特殊村落,就是山西移民留下的曆史印記。為紀念故土,他們集中建村,移民新村的村名基本都是在山西州縣名後加個“營”字,構成了鳳河流域獨特的移民村落文化。這幅一脈相承的移民村落“景觀”,反映了一種與自己有着血緣聯系而永遠難忘的鄉土情懷。

山西多少個縣區(北京大興就有多少營...)5

山西洪洞大槐樹下,一代代人回來尋根問祖(邢占平 攝)

明朝大移民經曆了洪武、建文、永樂三任皇帝,曆時50餘年,是中國曆史上影響廣大、意義深遠的一次人口大遷徙。而與之相應衍生出來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故事在北方地區流傳甚廣,并多見諸族譜、墓志、個人傳記等文獻中。目前大興很多村莊都流傳着這樣的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窩”;“房前種上大槐樹,不忘洪洞衆先祖”等等,都說自己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于是“洪洞大槐樹”就成了山西移民祖祖輩輩互相傳遞的基本信息,他們不忘祖宗的來龍去脈,成為活着的明代“大槐樹”移民文化博物館。至今,大興區青雲店鎮、采育鎮、長子營鎮等許多村落,百姓在生活習慣和語言中仍然保留有山西移民的文化痕迹,他們雖然沒有明晰的家族譜牒來說明自己的根脈,但永遠不會否認自己的山西地緣情結。

山西多少個縣區(北京大興就有多少營...)6

今天的鳳河

據統計,如今北京市大興區的526個自然村,有110個是由當時山西移民組建而成。六百年來,這些移民在他鄉異土開始了筚路藍縷的耕耘,不辭勞苦的創業,與當地土著融為一體,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在文化上、心理上、習俗上,培育出新的文化,孕育了新的文明。這對于當時的明王朝乃至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中國移民史上一個特殊的“山西人群”。

此外,北京市大興區還有一些村莊的村民也自稱來自明代的山西,如南各莊村錢氏、蘆城村葛氏、北臧村寇氏、龐各莊村邊氏、定福莊村殷氏、大辛莊村金氏、榆垡村栗氏、禮賢鎮裴氏、采育鎮宋氏、青雲店村苗氏、安定村賀氏等。按當年的移民規模,明代山西移民大興的村莊應該還有很多,這些居民雖然沒有留下詳細的家譜記載,但曆史的印記早已深深地烙在他們心中。

這場大移民,盡管對明代戶口的逐漸增加、荒蕪農田的再現生機起到了積極作用,使京畿的經濟得到慢慢恢複。但俗話說“窮家難舍”,人都是懷戀故土的,“父子恩愛重,人生别離苦”,有誰願意親人忍痛别離?除了一部分自願遷徙者外,與大多數移民者一樣,許多人還是被迫離開山西的,也自然造成無數親情割裂與生離死别。也因此,此後才有一代代移民者與他們的後裔回到山西,回到見證了那一段段悲情别離的大槐樹下,尋根,問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