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古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無論是曆代聖賢,還是我等凡夫俗子,在漫漫人生路上,都會有遇到困難窘迫的時候,但是面對同樣的遭遇,每個人的态度卻是大相徑庭。有的人從容不迫,坦然面對;有的人心急火燎,如熱鍋上的螞蟻;有的人氣急敗壞,狗急跳牆,不惜放棄道德的底線,無所不為;有的人甚至抑郁難耐,不堪打擊,選擇了輕生。那我們看看孔子老人家,在遇到困難時又是如何應對的。
《論語.衛靈公》中記載了孔子“在陳絕糧”的故事:“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和弟子們到陳國時,糧食沒了,很多弟子都生病了,躺下爬起不來了。這時候子路就很不高興,臉色很難看,心裡憋着一肚子怨氣,就跑過去對孔子說,老師,你天天跟我們講道德,講學問,講了半天,怎麼樣?弄到現在同學們都快餓死了。難道君子還會遇到這麼窘困落魄的時候嗎?
孔子對子路說,隻有君子才能固守貧窮,也隻有君子才有受窮的資格,雖然處在貧困落魄的境地,但還能信仰堅定,不動搖。相反,小人是不會受窮的,小人受不了窮,他隻要一窮困了,為了錢,什麼事都幹的出來,什麼道義都不會講了,所以說,受不了窮就不算君子。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推行其政治主張,但多不被采用,經常遭遇窘迫困頓,但他在坎坷逆境中,卻一直堅持不懈,不肯改節易志,足見孔子的人生境界,也隻有到了這個境界,才能做到“君子固窮”。
談到窮與不窮,也是很有趣的,不同境界的人對窮的認識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覺得有錢就不窮,有錢就能享受,才會樂呵;有的人視金錢為糞土,物質欲望很淡泊,精神上富有,他才覺得快樂。比如孔子的弟子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古代曆史上這種能夠“君子固窮”的人還有很多,像宋朝的大詩人陸遊,生活就極其貧困,經常以野菜充饑,在他六十八歲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叫《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本來就生活潦倒,還一身病痛,孤獨的躺在荒涼的鄉村裡。就這樣的處境,他還替國家着想,還想着如何為國家收拾破碎的山河,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修養境界,實在令人欽佩。
所以說,一個人的修養境界,在平常是看不出什麼來的,大家好像境界都很高,品德修養都不錯。可是一旦遭遇困窘、危難的時候,是君子是小人,就立見分曉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