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黃梅戲的發源地,有什麼好看的黃梅戲

黃梅戲的發源地,有什麼好看的黃梅戲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24 10:28:23

  我們都知道在戲劇文化中我們中國有五大戲劇分别是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還有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黃梅戲,黃梅戲文化是安徽地區戲劇劇種當然在别的地區也有黃梅戲的演出并不局限于安徽地區,如在福建、江西甚至台灣和香港也都有較為專業的演出團隊,下面就随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黃梅戲的發源地吧。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于唐代時期,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雲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

  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甯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曆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曆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從清康熙、乾隆到光緒年間,是“三打七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曆史階段。這個階段全面實踐了

  傳統劇目、唱腔、表演藝術積累和劇種的廣泛傳播,期間傳統劇目非常豐富,藝人能演出的本戲、小戲有200多本,俗稱“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黃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經承》《告壩費》《大辭店》《過界嶺》等。在劇目方面,号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産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采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跷、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内容與表現形式,于是産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

  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着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醜、小旦、小生的三小範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醜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産生創造了條件。民國九年(1920年)的《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第一次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安徽懷甯說:

  安徽省黃梅戲發展基金會副會長柏龍駒說,如果“戲因縣名,縣因山名”,湖北黃梅縣有個黃梅山,就說“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那麼,安徽懷甯也有個黃梅山,兩個“黃梅山”,究竟哪個“黃梅山”與黃梅戲有瓜葛呢?柏龍駒先生進而考證,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安慶、懷甯地方話為依托,與懷甯黃梅山一帶民歌小調完全一緻的,而與湖北黃梅縣地方話大相徑庭。

  安徽桐城說:

  黃梅戲是在桐城縣羅嶺鎮嚴鳳英的一出《天仙配》唱響大江南北、長城内外之後,才真正形成一個劇種的。嚴鳳英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桐城羅嶺(安慶市郊區)的山水、風俗人情孕育了這位傑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沒有嚴鳳英就沒有當代的黃梅戲。

  湖北黃梅說:

  湖北省黃梅縣在“黃梅概況”中自稱該縣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故鄉”,其理由是:黃梅戲在黃梅采茶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因縣名,縣因山名”(黃梅縣西二十公裡處有一山曰“黃梅山”)。此觀點最早見于湯金城在《黃梅戲藝術》1989第二期增刊上發表的《話說黃梅縣與黃梅戲》一文,在這裡作者把縣名“黃梅”與戲名“黃梅”劃為等号。

  安徽宿松說:

  安徽省地方學者廖理南認為,安徽宿松才真正是黃梅戲發源地。他說,據考證,黃梅戲淵源于唐初的黃梅采茶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代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黃梅一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吟唱的一種曲調藝術形式。兩縣毗鄰,有很長的邊界線,很多東西是無法分開的”。

  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宿松有十幾項第一:

  1、第一個專演黃梅采茶戲。從明代中葉,宿松人就開始在松梅嶺街上專演黃梅采茶戲。

  2、第一個将黃梅戲劇目寫入戲台楹聯。清代道光年間,當地人把《送香茶》、《西樓會》等幾個為群衆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台楹聯。

  3、第一個進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黃梅戲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志》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進黃梅縣公演”早81年。

  4、第一個正式把流行于民間的黃梅采茶歌定名為黃梅戲,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黃梅戲”這個名稱。

  【結束語】黃梅戲從清乾隆未期到現如今久傳不衰,影響巨大,它是采茶歌和多種民間藝術的結合深受到國内、港澳、海外觀衆的熱烈歡迎。現如今它已成為家喻戶曉得戲劇。小編希望它能更好的傳承下去,不管小編是喜歡或不喜歡還是希望他能越來越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