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京十大寺廟之戒台寺

北京十大寺廟之戒台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21:16:09

  古時候,環境惡劣、權勢壓人、天災人禍、醫學落後等等原因會讓許多百姓的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于是,他們會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這種文化流傳至今,也就有了許多寺廟的存在。今天就讓北京文化帶我們觀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廟吧。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的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賜名為萬壽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叫戒台寺。戒台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中國北方保存遼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經幢、戒壇等遼代佛教中十分罕見的珍品。

  戒壇

  戒壇設于西北院,為高3.5米的漢白玉方台,雕刻精美。環壇雕刻113尊一尺多高的戒神,壇上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即和尚受戒時“三師七證”的座位。該戒壇為明代遺物,與杭州昭寺、泉州開元寺戒壇并稱中國三大戒壇,戒台寺居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戒壇”。

  戒台大殿是戒台寺的标志,也是寺内最為主要的建築。大殿正門上方高懸漆金大匾,上書“選佛場”三個大字,為袁世凱手書。殿内的天花闆為金漆彩繪,殿頂正中部分是一個“鬥八藻井”。藻井内縱深分為上圓下方兩個部分。井口内壁雕有許多小天閣,每閣内都雕有佛龛,龛内則供有金裝小佛,寶相莊嚴。門内橫舫上則挂有清代乾隆皇帝手書的“樹精進幢”金字橫匾,内側挂有康熙親筆的“清戒”二字匾額。可見數朝對戒台寺感情之深,着力之重。

  不僅如此,戒台殿内的113尊戒神也是不可多得的奇景,那133尊泥塑金身,神形各異,有的威武雄壯,有的面目猙獰,有的頂盔貫甲,有的仙風道骨,卻一個個栩栩如生,生動傳神。這是迄今為止,北京地區絕無僅有的一組戒神塑像,難得的藝術珍品。

  牡丹院

  晚清時期,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恭親王奕欣,因朝廷内部的權勢傾軋,而從光緒十年(1884年)開始,到戒台寺“養疾避難”,留住長達十年之久。此間,奕欣出資改建了自己在寺内所住的北宮院,使之成為一座環境優雅、景色秀美的“寺中花園”,因院内廣種牡丹花,所以人們俗稱“牡丹院”。牡丹院位于千佛閣北側,坐北朝南,分内外兩重院落,中間以垂花門相連。其建築風格是北京傳統的四合院與江南園林藝術的巧妙結合,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古樸又有南方園林的秀美。迎門是一座用太湖石疊砌而成的花壇影壁。院内東、南兩側有房,前有回廊相連。西側為靠山花壇。兩院之間以木質垂花門相連。門額上挂有晚清恭親王奕欣所題“慧聚堂”的匾額。院内花木遍地,綠樹成蔭,幾塊太湖石點綴其間。後院東、西、北三面的房屋皆有回廊相連,雕梁畫棟,文采風流。院子四角,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壇各自成景。整個院落的布局采用了房屋建築與園林造景、借景相結合的巧妙構思,可以說是舉目皆景。正因景色怡人,美不勝收,由古至今,時有文人豪客,居住于此,修身養性,調養生息,古時的恭親王奕忻、現代藝術家梅蘭芳老先生,俱是此間常客。牡丹院也由此聞名,每逢牡丹花期之時,牡丹院也成為了戒台寺最美的風景。

  彌勒佛

  千佛閣上坐神佛,納得天下福滿門。千年香樟木雕彌勒佛,作為戒台寺唯一一尊露天佛,常得日月之光,納天地靈氣,立于千佛閣上修得萬佛之心,用萬世不變的歡喜笑顔,用大肚笑納天下事,也容載着天下人的希望。彌勒佛即未來佛,俗稱大肚彌勒,他強調要大度能容,不要計較人世間的是非憎愛。大肚彌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醜拙,顯莊嚴于诙諧,現慈悲于揶揄,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香樟木質地堅硬,且具香氣,是明清時期宮廷木器三大主要用材之一。香樟木年份越久越珍貴,千年香樟木自然就成了可遇不可求的無價之寶。戒台寺此件木雕大佛系為一整塊千年香樟木根雕,雕工精美,形态可鞠,盤腿而坐,袒胸露腹,自然形态惟妙惟肖。

  大鐘亭

  戒台寺内有一座大鐘亭,原是地藏院的附屬建築。鐘亭為卷棚頂,四根支柱呈八字形叉開斜立,式樣别緻。在亭内原挂有一口高3.2米,下口直徑2.2米的大鐵鐘,名叫幽瞑鐘,主要供每年的7月30日戒台寺做地藏法會之用。大鐘亭位于寺院東北角6米多高的台基之上,背後三面環山,前方東望平原,居高臨下,毫無遮攔。由于三面環山形成了一個天然巨大的共鳴箱,鐘聲經過震蕩共鳴,被環山反射而回,從東北側開口處沖出,因而可以傳得很遠,據說在四十裡之遙的阜成門外八裡莊都能聽得見。現今幽瞑鐘已不存在,大鐘亭内挂有一口明景泰銅鐘,鐘高1.6米,下口直徑0.9米,壁厚8厘米,鐘紐高0.3米。此鐘為八峰波形口,鐘紐為虹形雙龍頭蒲牢,鐘體上鑄有雲紋,銘為“大明景泰年月日制”。此鐘原挂在戒壇大殿内,供舉行受戒儀式之用。公園管理處為了增添遊藝項目,而将此鐘移到了大鐘亭,供遊客撞擊娛樂。這口銅鐘雖然比原來的大鐵鐘要小得多,但鑄造精美,工藝考究,線條流暢。戒台寺的鐘聲在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清代的江甯織造曹寅,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曾寫下了一首很有名的詩,名曰《馬上望戒壇》:“白雲滿山誰打鐘?馬首西來路不逢。據此相看如一夢,因緣還欠戒台松”。

  山門殿

  山門殿為南軸線上的第一座殿堂。兩側與院牆相連,左右各有一個旁門。殿前有石獅子一對,并立有清康熙皇帝撰文的“萬壽寺戒壇碑記。”山門殿面闊三間,單檐庑殿頂,灰筒瓦覆頂。四角挂有風鈴,門額上挂“山門殿”鬥子金匾。殿内前後貫通,中間為通洞。兩側各立有一尊泥質彩繪的護法神塑像,一為密執金剛,一為那羅延金剛。

  天王殿

  天王殿面闊三間,單檐庑殿式,頂覆綠色琉璃瓦,門額懸挂“天王殿”金匾。殿内正中供奉木質漆金彌勒佛坐像。與其相背為泥質漆金護法韋馱立像。兩側為泥質彩繪的四大天王立像。天王殿前有鐘鼓二樓。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在天王殿後面,坐落在近兩米高的月台上。門額上高懸清乾隆帝手書“蓮界香林”雕龍橫匾。原來還挂有清康熙帝所題“般若無照”匾額和“禅心似鏡留明月,松韻如莫振舞風”的楹聯,今已不存。殿内屋頂上有三個木雕藻井,上圓下方,井内各雕有一條團龍。下方漢白玉石雕的須彌座上供有明代鑄造的銅質橫三世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南側為阿彌陀佛。北側為藥師佛。每尊佛像高3.2米,重5000公斤。大殿前左右兩側各有三間配殿,左側為伽藍殿,右側為祖師殿。

  千佛閣

  千佛閣始建于遼代鹹雍年間,明清兩代曾進行整修。1965年因年久失修,經北京市政府批準落架保護。因“文革”動亂未修成,現存遺址。千佛閣原為三層檐樓閣式木結構建築,庑殿頂。寬27米,進深24米,高30餘米。門額上挂有清乾隆皇帝手書“智光普照”的匾額。門内楹柱上有乾隆手書-“金粟顯,人天資福”,“琉璃開淨域,色相憑參”的楹聯。閣内正中供有高大的毗盧遮那佛銅像。兩側磚牆鑲以琉璃壁飾,遍布閣龛。每龛内都供有一尊高10厘米的木雕小佛像,共計1680尊。

  戒壇大殿

  戒壇大殿位于戒壇院内。始建于遼鹹雍五年(1069),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維修,現仍保持着遼代的建築風格。大殿頂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間是一個正方形的小平台。台上安放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由僧人德秀捐贈的銅質鎏金寶頂,呈金剛寶座塔形分布。中間一個高約5米,四周四個較小。殿頂的上下檐之間有風廊環繞,兩層檐角均挂有風鈴,上圓下方。大殿外側四周有20根檐柱支撐,四面正中部分均配置有稱作“戒壇枋”的外枋門。正面門額上挂有“選佛場”匾額。殿内的橫枋上挂有清乾隆帝手書“樹精進幢”的匾額。橫枋内側挂有清康熙帝手書“清戒”二字的匾額。殿内天花闆金漆彩畫。正中部分為“鬥八藻井”,井内級深分為上下兩層。方形的井口内壁上四周雕有許多小天閣,閣内雕有小佛龛,龛内圓形小門洞内均有木雕漆金小佛像。藻井上層的圓形部分正中的穹頂上倒挂着一條木雕團龍,龍頭居于藻井中心,俯視下方。團龍四周的穹壁上還雕有八條“升龍”,合為“九龍護頂”。

  旅遊信息

  營業時間:8:30——17:30(夏季)8:30——16:30(冬季)

  行車路線:

  1、沿阜石路向西——雙峪環島向南——石門營環——108國道輔路7公裡即到

  2、自西客站沿蓮石路向西——卧龍崗——石門營環——108國道輔路7公裡即到(2、3、4環有進出口)

  3、長安街西行——首鋼廠東門右行——石景山立交橋左行——雙峪環島向南

  4、乘地鐵到蘋果園站下,換乘948路到戒台寺站下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