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蟲洞
北極地區的冬季十分寒冷,1月平均氣溫在零下40℃至0℃之間,冬季部分地區可達零下50℃。在這麼冷的北極圈内,卻有一些人世代定居,他們就是因紐特人。
因紐特人:定居極地的黃種人
因紐特人是地球最北端的古老民族,分布在加拿大北部北極圈北極凍土帶、美國阿拉斯加、俄羅斯西伯利亞,人數曾有大約10萬,後來縮減至6萬(1995年數據)。
在北極定居幾千年的時間裡,因紐特人練就了一身抵抗寒冷的本領,形成了獨特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習慣。
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這是敵對部落對他們的蔑稱。他們并不喜歡這個稱呼,而是自稱“因紐特”,意思是“人”。
幾千年前,因紐特人從亞洲出發,朝着美洲腹地遷徙,結果遭到印第安人的追殺。因紐特人且戰且退,最後來到北極圈内,印第安人認為他們很快會被凍死,因此不再追趕。
沒想到,因紐特人在北極生存了下來。為了适應極地的環境,他們的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因此從外表上看,因紐特人跟亞洲的黃種人有很大區别。
他們的身材變得矮小粗壯,這有助于抵禦寒冷;眼睛變得細小,可以減少極地冰雪反射強光對眼睛的刺激;臉盤較寬,皮下脂肪變厚。
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則是因紐特人耐寒的又一法寶。傳統的因紐特食譜是大量的肉類,有海生哺乳動物,如海象、獨角鲸等等;也有陸地哺乳動物,如馴鹿、北極熊、極地狐。
因紐特人既吃生肉,也會将食物保存起來。在臭界頗有名氣的“腌海雀”,就是他們的特産美食。将一個一個海雀塞進海豹肚子裡,發酵兩三年的時間,然後按需取食。
冰天雪地住冰屋,抗風抗寒有一手
雖然住在北極圈,但因紐特人也跟其他地方的人一樣,需要睡眠休息。不過,他們住的不是木屋、水泥房,而是就地取材搭建起來的“冰屋”。
這些冰屋是半地下結構,地面部分是一個半球形。在冬季到來前,每個因紐特家庭都要建造雪屋禦寒,使用的工具是一把骨制的刀。
首先尋找合适的雪塊,尺寸根據屋子大小而定,一般是1米長、0.5米寬、0.2米厚。在選定地點,從雪坑開始将雪塊壘砌起來。
先壘砌一圈作為地基,然後一層層堆疊。每砌一層都要稍微向内傾斜、收縮,這樣才能封頂,做成半球形。
砌磚到一定高度時,要在一邊牆上留一個臨時出入口,方便搬運雪塊。封頂的時候,要切一塊較大的雪塊,從裡面托住,再按照頂孔的形狀修整,使其完美契合。
住在冰雪築成的冰屋裡,因紐特人真的不會冷嗎?其實他們的冰屋比我們想象中的暖和。冰屋選用的雪塊是被風吹打過的密實雪塊,具有良好的保溫性。
冰屋的半地下結構和低矮的門,使得屋内氣溫比外面相對較高。零下四五十度的冬季,隻要把門口的獸皮門簾放好,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擋風防寒效果。
因紐特人還會在屋裡鋪上幾層動物皮毛,比如海豹皮、北極熊皮等等,保溫效果非常好;如果是一家三口一起睡,還可以互相取暖。
他們還會點亮用鲸魚油、海豹油做燃料的油燈,在照明的同時提高屋内的溫度。有的家庭則會在盆狀岩石中點燃海豹油篝火。
神奇的是,點燈燒火并不會讓冰屋融化。最開始,冰屋的表層可能會有融化的迹象,但隻會化開薄薄一層,之後表面形成一層冰殼。
這層冰殼可以抵抗油燈篝火的熱量,不會融化,并且由于冰屋結構的原因,屋裡的熱量不會輕易消散。
在冰雪屋、獸皮、油燈篝火的保護下,即使外面的氣溫低達零下四五十度,因紐特人在屋内也能睡個暖乎乎的好覺。
一個冰屋的壽命大約是兩個月,但好在搭建雪屋耗時短。從取材到入住,隻需3個小時就能将冰屋搭建完成。
結語
對人類來說,北極環境如此惡劣,但因紐特人卻摸索出了一套生存生活的方法,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一定居就是數千年,真是太了不起了。
————————————
本文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