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腺肌症 (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GBA) 是一種以腺體和肌層增生為主的良性膽囊疾病,又稱膽囊腺肌增生症、膽囊腺肌瘤病或腺體增生性膽囊炎。
膽囊切除标本中膽囊腺肌症發現率為9%,并且高達90%的病例伴有膽囊結石。特征性表現為上皮及平滑肌增生所緻的膽囊壁增厚,囊性上皮内陷入壁内形成Rokitansky-Aschoff窦,窦内可含有小結石。
腺肌症分為3種類型,即局限型(最常見)、節段型(常見于膽囊體中部)、彌漫型。
①局限型:又稱膽囊腺肌瘤。膽囊壁局部發生明顯增厚,常為單發,多數位于膽囊底部,易被誤為腫瘤。
②節段型:膽囊壁的一段發生增生,多位于頸體部,容易造成膽囊環形狹窄、膽囊分節呈葫蘆狀,狹窄部壁厚明顯,導緻遠端膽囊膽汁排洩不暢。
③彌漫型:整個膽囊壁均彌漫增生。膽囊壁增厚,膽囊造影時,造影劑可進入羅-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膽囊壁内出現點狀陰影。
膽囊腺肌症的臨床症狀與膽囊結石、膽囊炎極其相似,且缺乏臨床特異性。超聲是診斷膽囊疾病的首要選擇,但由于它視野小、易受腸道氣幹擾及患者肥胖等原因使得其在膽囊疾病的診斷上産生困難。随着超聲技術的進步及CT、MRI 廣泛普及,GBA的漏診、誤診率有了明顯降低。
B超膽囊腺肌症超聲表現為膽囊壁增厚,伴有繼發性囊腔變窄;受累膽囊壁常表現為囊腔回聲增強伴“星尾”征。
CT表現為膽囊壁增厚。增強MR掃描及MR-T2WI顯示膽囊壁内囊狀結構。膽囊腺肌症患者雖然常無臨床症狀,然而為避免誤診為膽囊癌,對其準确認識非常重要。CT鑒别診斷局竈性膽囊腺肌症和小膽囊癌比較困難,而超聲鑒别診斷更為可靠。
典型的患者,特别是節段型和彌漫型患者,因為膽囊排空功能減弱,患者可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GBA常合并膽囊結石及膽囊炎,這類患者主要表現則為膽囊結石、膽囊炎症狀,有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的膽絞痛表現。
對于局限型膽囊腺肌症患者,積極的處理措施為微創手術切除膽囊腺肌部分,保留正常部分膽囊,同時為預防術後腺肌再生或複發,給予患者一些幹預措施減少膽汁粘稠度,從而降低膽囊排空阻力。當然也需考慮局限型腺肌症所在膽囊部位,對于肝面、膽囊體部甚至頸部的腺肌症,因單純切除困難,還是考慮膽囊切除。
對于節段型膽囊腺肌症患者,如狹窄發生于底體部,積極的處理措施為微創手術切除狹窄遠端部膽囊腔,保留剩下正常部分膽囊,同時為預防術後腺肌再生或複發,給予患者一些幹預措施減少膽汁粘稠度,從而降低膽囊排空阻力。其他部位的腺肌症切除困難,考慮予膽囊切除。
對于彌漫型腺肌症特别是同時合并有症狀或膽囊結石、膽囊炎的中老年患者,應積極行手術治療。單純膽囊切除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術後标本應常規送病理檢查排除癌變。暫不手術的患者應充分告知癌變等相關并發症風險,并予以密切随訪,觀察病情變化,及時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以上意見隻是個人歸納總結及手術中碰到的心得,對于膽囊腺肌症我們對其還是比較陌生的,歡迎一起探讨研究。
參考文獻:
《今日頭條》 膽囊腺肌症是什麼病?嚴重嗎? 上海東方醫院 徐安安2020-09-0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