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低海拔、高海拔、中海拔品種特性及栽培技術
1 太子參品種特性
1.1 品種類型
以品種資源的生态型差異為依據,可将太子參品種分為大葉型太子參、野生型太子參與小葉型太子參3類。
1.2 生态适應性和生育特征
大葉型太子參适合在低海拔丘陵生态區栽培,野生型太子參适合在高海拔山地生态區栽培,而小葉型太子參則适合在中海拔山地丘陵生态區栽培。
太子參以種根繁殖為主,具有低溫條件下發芽、生長的特性,在産區中,應于10月下旬栽種太子參,在氣溫降低到15 ℃以下、土溫達到10 ℃時,種參便會開始慢慢發芽、發根,冬天過後,第二年幼苗出土。太子參蒴果成熟後會裂開散出種子,人工采種具有一定的困難性,而太子參種子的野外自然萌發率又不高,若人工用種子繁殖,還需做低溫處理[1-2],因此,太子參産區一般是使用種參進行繁殖。
1.3 植株特征
大葉型太子參葉片闊,有較多的葉和分枝數量,莖粗,主根明确,塊根大且少,根呈紡錘形狀。野生型太子參葉片長且肥厚,分枝較少,主根不明确,塊根小且多,根呈胡蘿蔔狀。小葉型太子參葉片長、小,分枝與葉較多,莖細,主根明确,塊根小且多,根呈圓棒形狀。
3 結語
在太子參高産配套栽培技術的應用中,建議從整地、選種、合理密植、地膜的覆蓋、控肥、摘蕾以及遮蔭這七個方面進行加強。
使用拱畦種植有利于控制太子參發生病害問題,提高太子參的産量。使用中等大種參作為繁殖的主要材料,将行株距組合設定在12.5 cm×5 cm與16.7 cm×5 cm,再輔以合理的密植,将種植密度控制在120萬~160萬株/hm2左右。另外,使用地膜覆蓋的這一栽培方法,能使太子參提前萌發、退後倒苗,有效延長太子參的生育期使太子參産量大幅增加。由于太子參有着較強的不耐肥性,因此,要以基肥和有機肥為主,于其生長的過程中,再追加施以少量的NK複合肥,這樣有助于促使植株的較快生長,繼而提高産量。對大葉型太子參這種多花品種來說,适當的摘蕾有利于提高産量。遮蔭處理對太子參種參的安全越夏、推後稻苗、延長生長期以及提高産量都有着積極作用。建議使用黃豆作為遮蔭的産物,于太子參生長的後期,行行間套種,可促進太子參産量的提高。
太子參作為一種極具營養價值、經濟價值的物種,隻有在了解其生長特性的基礎上,掌握良好的栽培技術,才能促使太子參得到健康的生長,實現其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