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做為我國傳統思想的代表,其思想可以說是溶解在我們骨子裡的了,而我們也經常在小說或者電視劇中看到三綱五常這個詞語。那麼民族文化帶大家了解一下,三綱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什麼吧。
五常是指什麼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五常的相關介紹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标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并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于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緻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将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準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并發揚光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