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詩洛陽橋頭看夕陽

古詩洛陽橋頭看夕陽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22:18:04

文|潘玉毅

最早識得泉州,源于宋末的一段曆史。“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南宋滅亡後,端宗趙昰和弟弟趙昺在大臣的護送下,一路南逃,本欲“作都泉州”。誰知泉州的“土皇帝”蒲壽庚早有降元之心,不僅拒絕了張世傑借船的請求,還将留在泉州的南宋宗室子弟與士大夫盡數殺光。不少當地百姓不願與之為伍,冒着被打壓的風險,支持宋軍,卻因腹背受敵,沒能“挽江山于既倒”,慘遭殺戮,然其氣節令人欽佩。後來讀古人所作的詩詞,對泉州這座城市的景仰便來得愈發深濃了。

泉州有“刺桐城”的别稱,顧名思義,城中刺桐花多。泉州的刺桐花聞名已久,唐人陳陶所作的《泉州刺桐花詠兼呈趙使君》生動地為我們呈現了刺桐花開時的景象——樹是紅樹,芳是紅芳,城是赤城,州是炎州,“海曲春深滿郡霞,越人多種刺桐花。可憐虎竹西樓色,錦帳三千阿母家。”詩人說,這景象,就連以奢華著稱的西晉石崇的金谷園中也看不到,若仔細思量的話,東漢張衡的《南都賦》美則美矣,少了刺桐花,也好像少了些許靈氣。

古詩洛陽橋頭看夕陽(古詩詞裡看泉州)1

泉州的花美,橋也美。曾任泉州知州的陳偁在《題泉州萬安橋》中寫道:“跨海為橋布石牢,那知直下壓靈鳌。基連島嶼規模壯,勢截淵潭氣象豪。鐵馬著行橫絕漠,玉鲸張鬣露寒濤。缣圖已幸天顔照,應得元豐史筆褒。”透過這些文字,我們能看到萬安橋在北宋年間的恢弘氣象。跨海為橋,直壓靈鳌,這豈非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跨海大橋?橋下有千尋水,峰前有萬疊山,配合那兩端的石像,塔身的浮雕,直叫人歎為觀止。如今,當年的萬安橋早已改名為洛陽橋,但橋還是當年那座橋,模樣還是當年那番模樣,“萬安橋”及“萬古安瀾”等摩崖石刻依舊言說着“天下第一橋”的傳說。

種種迹象表明,泉州在古時是個淘金之地,劉克莊在其創作的《泉州南郭二首·其一》裡感歎道:“閩人務本亦知書,若不耕樵必業儒。惟有桐城南郭外,朝為原憲莫陶朱。”由于古刺桐港的繁榮,造橋之前的萬安渡本就是往來商賈的必經之地,經濟富庶,貿易發達,這兒什麼都有,唯獨少了一座“以利通行”的橋梁。于是,在人人翹首以待的大需求下,萬安橋便應運而生了。橋跨南北,港通四海。建成後的萬安橋不獨為繁榮地方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刺激了與海外的交通和貿易,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推動者和見證者。

古詩洛陽橋頭看夕陽(古詩詞裡看泉州)2

泉州的釋家文化無疑也是十分濃厚的,以兩宋年間為例,在現存的史料裡,我們能看到宋人留下的許多寫泉州僧人或寫給泉州僧人的詩文,如釋崇嶽有《送泉州化主》詩,釋堅壁有《送泉州僧》詩,李炳有《寄泉州孝忠光禅師》詩,有僧人自然就有寺廟。泉州向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稱,境内寺廟林立,多不勝數。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青蓮寺、海印寺、宿燕寺……在歲月這把刻刀的雕琢下,這些寺廟和與之相關的典籍都變成了珍貴的遺迹和文物,變成了泉州這座城市的旅遊資源和文化底蘊。暮鼓晨鐘,敲打着僧侶們的禅定之心,也吸引着途經的人們駐足停留。七十多年前,一念放下、萬般從容的弘一法師就将泉州當作了歸宿,圓寂于不二祠中。如今,開元寺的櫻花一開,依舊吸引着南來北往的旅人。

泉州,作為一個港口城市,它還有着兼容并包的開放态度。元妙觀、真武廟、府文廟、草庵寺、清淨寺……從那一座座古老或半老的建築裡,我們不難看出,泉州的宗教文化不止于佛家文化,甚至不止于儒道文化,伊斯蘭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在這裡傳播、在這裡融彙、在這裡紮根,對泉州一地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風土民情産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久而久之,它們也就成了泉州城的一部分。

不過,與之相比,我似乎更偏愛泉州的風土人情和古街民居。古街民居像是一座城市與生俱來的胎記,烙印着城市發展的軌迹,記錄着城中百姓的一呼一吸。青龍巷、鎮撫巷、狀元街、西街,在巷子裡、在街角轉彎處與你遇見,你是今日的你,巷是古時的巷,兩兩相望間,抹平了歲月的隔閡。任你繁華也好,衰敗也好,“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人們的興緻從未變過。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古詩洛陽橋頭看夕陽(古詩詞裡看泉州)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