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成都4月18日訊(代江雯 田浩 記者 李丹)72歲的吳大爺,一直和老伴在老家生活,平時身體還算好,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次嗓子疼竟然會查出腫瘤。
去年12月,吳大爺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突然覺得嗓子疼,起初他也沒在意,可過了幾天,嗓子疼不僅沒緩解,而且在吃米飯或者饅頭等幹東西的時候還感覺喉嚨堵。他也沒放心上,心想可能就是感冒引起的,可日子一天天的過,嗓子疼和吞咽梗阻感卻越來越嚴重,開始還能吃軟一點的菜,可現在隻能喝點米湯或者牛奶。
老伴覺得不對勁,趕緊帶他去了當地醫院,行咽喉鏡和食道鏡檢查後發現,在食道入口處有新生物,随即取了活檢,病檢結果示:食道鱗狀細胞癌。在成都工作的兒子知道這一情況後,趕緊将吳大爺從老家接了過來,帶着所有化驗單來到了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
因隻能進食少許牛奶或湯水,入院時的吳大爺看起來嚴重營養不良,喝水時還伴有陣發性的嗆咳,常常會有液體從口鼻噴出,吳大爺的生活質量直線下降,他變得不願說話,兒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張正偉了解病史後,再次安排了咽喉鏡檢查,發現左側梨狀隐窩新生物,病理活檢結果提示:鱗狀上皮重度異型增生、癌變,鱗狀細胞癌形成。
術前腫瘤大小6.1cm×4.0cm
頭頸部CT及MRI檢查顯示“左側梨狀隐窩左後方見一徑約4.3x3.4cm占位,伴左頸部淋巴結、甲狀腺左葉、環狀軟骨、雙肺多發轉移,食道入口處腫塊形成,食管狹窄。”張正偉說,這個結果,就可以解釋吳大爺為什麼連喝水都會嗆了,“大爺的腫瘤幾乎把食道給占滿了,水根本就進不去,稍多一點就要反射回來。”
待所有結果出來後,張正偉組織了院内MDT團隊進行綜合評估,對最後的治療方案進行确認。
團隊認為,如果按照先手術再進行放化療的方式,吳大爺的手術難度很高,創面會很大,住院時間也會很長;大爺的家人不想他遭這麼多罪,所以也不太願意采用這個方案。那麼,可以先進行化療,讓腫瘤控制在一定範圍内,再行下一步治療。可問題又來了,吳大爺腫瘤的位置在下咽和食道處,位置偏高,如果按照現在的經股動脈置管術進行持續動脈灌注的話,吳大爺術後卧床使腿部制動和壓迫血管的時間會很長,而且長時間輸注藥物,軀體感受差,飲食起居也不方便,同時穿刺點易并發出血、血腫或假性動脈瘤形成,并易導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從而引起更嚴重後果。
考慮再三,張正偉團隊認為,可以從手腕部的桡動脈穿刺插管到腫瘤供血動脈并留置微導管,這相比股動脈穿刺來說,到達腫瘤供血動脈的途徑更短,而且不會出現因股動脈穿刺所帶來的并發症,吳大爺的飲食起居也方便。
最後,在腫瘤科、放射科、介入中心團隊的共同協作下,順利完成了“經桡動脈入路雙側頸外動脈造影術 經左頸外動脈超選擇腫瘤供血動脈置管術 腫瘤動脈持續灌注化療術”。
術後腫瘤大小3.8cm×3.4cm
化療術後第二天,吳大爺看到前來查房的張醫生,他露出了一絲微笑,家屬說:“我爸喝牛奶時感覺比昨天順暢了一些,嗓子痛也緩解了一點!”
術後一月,吳大爺來到門診複查,精神狀态比之前好,咽痛、吞咽困難已得到明顯緩解,家屬還說:“回去這段時間他吃蒸蛋、面條這些完全沒問題,也沒有像之前那樣嗆咳。”
下咽癌是一類治療效果欠佳且預後很差的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的0.15%~0.24%,絕大多數(95%)為鱗狀細胞癌,好發于梨狀窩區。目前治療方式仍然以手術為主或結合術前放化療或術後放化療的治療模式,任何單一治療手段效果均不好。
圖由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提供
(李丹)
(四川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