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化學元素都是生僻字?很多人化學學到元素周期是都會發現,大多數不常見元素,中文名稱漢字讀法多與罂文單詞諧音,也可以說,非常用元素名稱,漢字兼容了洋音這個設計,方便了學習記憶,可以使使用者快速找出對應的罂文元素名稱,學習時方便了互通,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為什麼化學元素都是生僻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很多人化學學到元素周期是都會發現,大多數不常見元素,中文名稱漢字讀法多與罂文單詞諧音,也可以說,非常用元素名稱,漢字兼容了洋音。這個設計,方便了學習記憶,可以使使用者快速找出對應的罂文元素名稱,學習時方便了互通。
其實,化學元素,是多國發現彙集而成的。徐壽做《化學鑒原》時代的1870年間,全世界才發現60個左右。今天已經增加了一倍。多數元素的發現,也不是一下子就蹦出來的,發現到确定一般有個過程。期間的交流中,名稱音讀開始未必統一。我國曆代化學家對其稱呼命名漢字也是反複推敲,不斷調整優化。如徐壽時代所取的51個元素名稱已經有15個左右變化了,後來才穩定下來。歐洲也是這樣,比如罂文就有11個元素,縮略與所對應的單詞毫無關聯。如“鉀”在徐壽時代稱Kalium,“鈉”稱Natrium,“鉛”稱Erbium,“鈾”稱Ferrum,都與今天不同。但中文取名不斷優化各元素的漢字名稱是有原則有方向的。第一是根據其類屬确定部首名稱,按金字旁石字旁氣字頭分門别類命名,充分發揮漢字表意為核心的特點。第二是考慮與西洋的諧音确定自己中文的讀音,一般字音取西洋單詞的首音節,不合适時再以次音節記音命名。這一點與現代化學奠基者徐壽有關,徐壽在處理當年西方發現的新元素時便巧妙地确定了這個原則:“西國質名,字多音繁,翻譯華文,不能盡葉。今惟以一字為原質之名,取羅馬文之音首,譯一華字,首音不合,則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類,而讀仍本音。”這裡所說的“質”當時叫“原質”,也即後來的元素。“羅馬字”後世稱“拉丁文”也。第三是定字,開始是尋找當世不再使用的既有字,如實在不妥,找不到合适的便重新造字。造字由表意偏旁同與兼容西音之表音偏旁組合而定。
諧音歐羅巴語,除了便于學習者記憶,容易找出對應元素外,别無他用。正因為如此,我們對待常用元素的取名則不采取這種方式,而是使用已經廣泛使用的漢字如“金銀銅鐵”或表意漢字如“氫氧氮溴”來表示。這個辦法從150年前現代化學剛誕生徐壽著述《化學鑒原》時就開始了。中文漢字有兼顧意形音三者的潛能,但表意為核心。如果不以表意為先,像今天一樣直接音讀,就出問題了。如“奧密克戎”一詞,一旦失去當今環境或進入曆史,單獨的音譯用字,單拿出來後人恐不知其為何物。如果今人能用肺瘟甲乙丙丁逐一命名,則幾百年後人們見後便一目了然。
其實,與今天很多人不稱"非典"稱“SARS”,不稱“新冠”而稱“Convid-19”類似,150年前也有很多喜歡洋字碼,試圖用“雜交”辦法搞出新字來,如“氧氫氮硼鈣钴”很多人就想這樣造字:
但實在不比漢字固有的造字術高明,故沒被接受采用。
對常用元素,中文命名之所以不采用與西洋諧音的手段,是因為沒必要也沒可能。化學元素,今天已發現近120個。但常用者不多,這些常用者通常也多是中國人早期發現使用的物質,記憶不難。隻要做好金屬非金屬分類、固态氣态分類,使用早期以中文表意為主方式取名即可,因為日常生産生活與科學研究中經常見到。如氫氧氮氣就在眼前的水中空氣中,金銀銅鐵處處可見,外表也容易辨認。故如下20種常用元素,占全部元素的16.8%,國人早就有自己的名稱,并不遷就西文:
其實,這裡邊大多數元素,中國古人早就有所認識。銅錫鉛銻不同組合的合金在四五千年前就使用了。東晉葛洪在其所著《抱樸子》中就明确地談到過用雄黃硝石松脂等體諒過“白如冰”的物質,實際為砷。我國還可能最早認識和提煉氫氣氧氣的。漢代就有了用銻銅合金造币的記錄,《史記》時稱為“連錫”。明代天工開物還有鋅的冶煉工藝記載,當時稱為“倭鉛”。如《天工開物》做了如下介紹:“凡倭鉛古書本無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質用爐甘石熬煉而成。繁産山西太行山一帶,而荊、衡為次之。每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漸砑乾,勿使見火拆裂。然後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罐中爐甘石熔化成團。冷定毀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鉛也。”“此物無銅收伏,入火即成煙飛去。以其似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