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如何度過漫漫冬季的呢

古人如何度過漫漫冬季的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09:53:22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

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

苽果邀儒客,菰蒲長墨池。

绛紗渾卷上,經史待風吹。

——《詠廿四氣詩·大暑六月中》

大暑恰逢三伏,江南悶熱異常。瓜果當令,菰蒲正盛。今人古人,此時此刻,消暑成了他們面對的共同話題。窗前月下,夜不成寐,而林間草叢,螢火群飛,星星點點,為世俗的煙火增添了幾分詩意。

古人為何認同“腐草化螢”之說

大暑三候,一候腐草為螢。

螢火蟲,大暑節氣前後開始活躍。在古人的理解中,螢火蟲為腐草化生。《禮記·月令》載:“季夏之月……腐草為螢。”《逸周書》載:“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腐草不化為螢,谷實鮮落。”

到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甚至對腐草化螢做了更為詳細的解釋,他認為螢有三種,其中兩種,一為茅根所化,一為竹根所化,還有一種為水螢,居水中。

腐草為何能化而為螢?理學家朱熹對此也有過思考,他給出一個解釋:“離明之極,故幽類化為明類也。”所謂物極必反,正因為腐草長期處于幽暗的地方,反而會化生閃閃發光的螢火蟲。

不光腐草能化螢,人死後的精血、魂魄皆可化螢,但這些說法遠沒有腐草化螢更有生命力。古人為何執着于腐草化螢之說?今人推測認為,那是因為螢火蟲栖息的環境,以潮濕腐敗的草叢為主,古人見螢火蟲出入其中,于是便憑直覺認同“腐草化螢”之說。

在清代,曹雪芹寫《紅樓夢》“暖香塢雅制春燈謎”,還借此出了個謎面“螢”,要大家猜謎底。書中寫道:

衆人猜了半日,寶琴笑道:“這個意思卻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纨笑道:“恰是了。”衆人道:“螢與花何幹?”黛玉笑道:“妙得很!螢可不是草化的?”衆人會意,都笑了說:“好!”

但是,在古代,也不是沒有人懷疑過這個觀點。南宋時期永嘉(今溫州)的文學家戴侗就說:螢産子于草中,謂“腐草化螢”,非也,但這樣的音量實在太小。直到近代,随着科學的引入,中國人才漸漸接受腐草并不能化螢。

古人如何度過漫漫冬季的呢(古人的日子大暑觀螢)1

據《詩經名物圖解》

螢火照亮了多少人的孤獨夜晚

暗夜流光。從螢火蟲出現的那刻起,億萬年來,它不知照亮了多少人的孤獨夜晚。豁達如東坡,在一個夜晚,也有悲歎“露冷梧葉脫,孤眠無安枝”的時候,而在那個夜裡,他還看到了一對螢火蟲,“熠耀亦求偶,高屋飛相追”。

人們在日複一日辛苦勞作的世俗生活中,于苦夏的一個夜晚,發一發呆,歇一歇腳,一道微弱的金光閃過,人們的目光也随着這個即将陪伴自己度過一整個長夏的發着亮光的小蟲而起舞。

在最早寫到螢火蟲的詩作《詩·豳風·東山》中,人們便發現了它所具備的世俗之美。

一位在外出征三年的男子,在還鄉途中,揣想着家園荒蕪、妻子悲歎的情境:

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町畽鹿場,熠耀宵行。

伊威,是一種喜陰的小蟲;蟏蛸(xiāo shāo),則是一種蜘蛛。

室内,喜歡潮濕的小蟲子亂爬,田舍邊,螢火蟲的點點微光在暗夜中閃爍。

晚唐詩人周繇寫得更為詳盡:

熠熠與娟娟,池塘竹樹邊;

亂飛同曳火,成聚卻無煙。

微雨灑不滅,輕風吹欲燃;

舊曾書案上,頻把作囊懸。

生長在池塘竹樹這等潮濕陰暗的地方,群飛亂舞,像是拖着點點燈火,聚在一起也沒有煙霧。小雨刮來也澆不滅它,清風吹來反而更亮得像要燃燒了一樣。以前有人家貧,曾将它們收集起來,置于書案之上,以照亮讀書。

最後兩句,用的是“囊螢夜讀”的典故。《晉書·車胤傳》記載:“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微雨灑不滅,輕風吹欲燃”,對這樣微小的光亮,李白寫得更為宏闊:

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

若非天上去,定作月邊星。

另一位晚唐詩人羅邺,也曾寫過螢火蟲:

水殿清風玉戶開,飛光千點去還來;

無風無月長門夜,偏到牖前照綠苔。

清風明月是美,而無風無月之時,螢火蟲“飛光千點”,跑到窗前照耀着蒼蒼苔藓,也是一道照亮暗夜的風景。

它的美,老百姓懂,帝王也懂。

南朝梁蕭綱将螢火蟲寫得十分華美:

本将秋草并,今與夕風輕。

騰空類星隕,拂樹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簾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輕。

飛行時像隕石一樣閃亮,在樹上又像是一朵花,照在屏上像是不滅的神火,停在簾上又似是一顆夜明珠。還有比這更為誇張的比喻嗎?

而隋炀帝曾“征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岩谷”。漫山遍野,螢光點點,如禮花綻放,如燈光萬盞,身處其中,或從高處俯瞰,都是一種壯美。意猶未盡的炀帝,後來又在揚州建了座“放螢苑”。

上行下效,觀螢娛樂很快風行民間。唐代詩人韋應物《玩螢火》雲:“時節變衰草,物色近新秋。度月影才斂,繞竹光複流。”描述了老百姓觀賞螢火蟲放飛的情況。而到了清代,就有人專門捉螢火蟲來賣,用以做成螢火蟲燈,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寫:

北郊多螢,土人制料絲燈,以線系之,于線孔中納螢。其式方、圓、六角、八角及畫舫、寶塔之屬,謂之“火螢蟲燈”。

或許是螢火蟲太美,清代詩人查慎行将點點漁燈也比喻成螢火蟲。他在詩中寫到: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寫這首詩時,查慎行時年38歲,他由北京乘船護送重病嶽父回江南老家,曆時四個月。河上的一點孤光,如暗夜中的一隻螢火蟲,風過後,燈影散作滿河的星星。或許,這樣的微小螢火,給他略顯愁悶、壓抑的旅途以一點點的寬慰。

古人如何度過漫漫冬季的呢(古人的日子大暑觀螢)2

清 毛詩品物圖考

“你微小,然而你并不渺小”

螢火蟲生于微末(腐草),卻自帶光亮,所以在曆來的文人吟詠中,便有了别樣意涵。在不得志的人的筆下,它是明珠蒙塵,而在奮發的人的筆下,它又是自強不屈的象征。

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寫道:

的曆流光小,飄飖弱翅輕。

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虞世南為弘文館學士,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谏。螢火蟲雖然“的曆流光小”,卻“獨自暗中明”,它獨自輕靈地遊弋于天地之間,于黑暗中點亮尺寸光明。這也是虞世南對自己的期許。

螢火蟲的人格化,也得到了駱賓王的認同。他在《螢火賦》中寫道:

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同至人之無迹,懷明義以應時。

清代詩人趙執信借螢火蟲自勵,希望有所成就:

和雨還穿戶,經風忽過牆。

雖緣草成質,不借月為光。

解識幽人意,請今聊處囊。

君看落空闊,何異大星芒。

雖然出身寒微,并不曾借月為光,但看落在空闊處的螢火蟲,如此光亮,和星星的光芒又有什麼不同?!這位山東淄博詩人,十四歲中秀才,十七歲中舉人,十八歲中進士,後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讨。

“不借月為光”,這種獨立于天地間的自主性,讓微小的螢火蟲有了震懾人心的力量。在通俗小說中,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句子:螢火之光豈能與皓月争輝?但“我”就是“我”,為何要與他人争輝?袁枚有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一個“學”字,格調便低了許多。它讓苔花失去了其獨立的個性。“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荠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白居易)梅花也好,櫻杏桃梨也罷,即便是深村裡的荠花榆莢,也有它自然開花的時刻,不是學誰,不是為了誰,就是為了自己,為開花而開。螢火蟲也是一樣。在悶熱的夏夜,它散發着屬于自己的光芒,飛舞于林間草叢,帶給人們美的視覺享受;同時,它自由穿行于黑夜,更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寬慰與勉勵。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你微小,然而你并不渺小”。

校對 盛媛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