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朝學子都學什麼

漢朝學子都學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0:18:26

如今這個社會啊,不管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是研究生每逢長假收假時,想着要開始上課了,沒有不痛哭流涕的,更有俗語稱:“懷着上墳的心情去上學!”熟不知,新式教育、興辦學堂于中國而言,不過才一百多年的曆史而已,時間倒流個兩三百年,我們就該整日憧憬着進學堂、識字、知大學問了!

在沒有九年義務教育的古代,小朋友們想上學了,該怎麼辦呢?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古代的概念也忒廣了點,咱們就針對兩漢時期的分析分析。

漢朝學子都學什麼(漢朝的私學與)1



  • 周所周知,現在的學校有“公”“私”之分。

“公”就是指由國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局興建、管理的學校,這類學校一般較為受大衆喜愛,其收費低、教育質量有保證;

“私”則是指由民間資本投資、建立的學校,此類學校往往收費較高,教育質量參差不齊。

漢代的學校也不例外,也分“公”“私”,不過漢代的“公”稱為“官”,畢竟社會性質不同嘛。現代社會,學校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其實并無什麼區别,在漢代,誰要是能進入官學,那簡直前途無量,相當于半個公務員呢!

漢代的官學屬于中央直接統轄的太學、宮邸學、鴻都學門,地方官學主要是郡國學校、相當于“省屬”。

漢朝學子都學什麼(漢朝的私學與)2



  • 太學

始建于漢武帝元年,剛開始時隻有五十個人,漢昭帝時擴大為一百人,漢宣帝時增至兩百人,元帝時達一千人,到了成帝時多至三千人。兩漢時期的太學隸屬于太常,太常本來是禮官,主要負責祭祀等禮制方面的事情,同時監管教育。我們說太學是學校,是學校就得有老師和學生,漢代太學裡的老師稱之為“博士”,學生稱之為“博士弟子”。

太學博士與博士弟子的選拔都由太常負責,選拔博士西漢時僅要求博學多藝、溫故知新,品德高尚、通達國體;東漢時,不僅要求學術高深、品德高尚,還對被選拔人的年齡作出了硬性規定,要求必須在五十歲以上才有資格被選拔為博士。

漢朝學子都學什麼(漢朝的私學與)3



而要想成為太學的學生,也就是博士弟子,則更為困難。這裡有一個前提需要說明,漢代太學生說白了就是“管培生”,也就是說教育你、養着你,是為你以後成為“幹部”的,屬于官僚集團的後備軍,隻要成為了博士弟子,再經過考試,那就國家公務人員,成為了博士弟子,那就表明前途無量,成為半個公務員了。所以,關于太學生的選拔也是很嚴格的。

選拔博士弟子主要由太常負責,太常可以參照一定标準,比如孝悌等選拔一部分;地方官也可以選送一部分到太常處,經過一定程序後,也可進入太學;當然,除了這些正常、正經的途徑,當然還存在一些“後門”。比如:以祖先蔭任成為博士弟子;以明經(試明經下第者補博士弟子)為博士弟子;以公卿子弟為博士弟子。

漢朝學子都學什麼(漢朝的私學與)4



由此可見,普通人想進入太學是十分困難的,沒點兒“能耐”,還真不行!差點忘了,要想成為博士弟子,首要條件得年滿十八歲,其次需要“儀狀端正者”“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扪心自問,我隻年滿十八歲符合博士弟子的選拔條件,其它方面,還真不敢說自己達到标準了!這就像是古羅馬的習慣法,雖是“法”,卻可随意解釋,太常說符合就符合、說不符合就不符合,奈若何?

“博士弟子一歲皆辄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者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辄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辄罷之,而請諸能稱者。”

漢朝學子都學什麼(漢朝的私學與)5



這是說,博士弟子每年都需要考試,能通一經以上者可以按成績高低得到官職,要是一經都沒有通過者,就會被“開除”,可見博士弟子并不輕松,不好好學習,很容易竹籃打水一場空、枉費心機!

說了這麼久,似乎并沒有講博士教什麼?博士弟子學什麼?“漢武帝置太學伊始,即專立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使之成為封建官學科目,同時要求兼習《論語》《孝經》”。主要以經學為主,注重挖掘經典的深層次含義,并以五經内容深淺程度排定《詩》《書》《禮》《易》《春秋》的順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漢朝學子都學什麼(漢朝的私學與)6



  • 宮邸學

主要指的是專為貴族子弟開設的貴族學校和宮廷教育。四姓小侯學就屬于典型的貴族學校,始創于東漢明帝永平九年,四姓指外戚樊氏、陰氏、郭氏、馬氏四家,小侯則是指代四姓都不是列侯。

初設時,以《孝經》為主,兼修《尚書》《論語》等,僅限四姓子弟招生;後來,擴大招生,招生不限于四姓子弟,影響力也擴大。宮廷教育通俗講宮内教經場所,教授對象主要為皇宮女子和宮中婦人,始于鄧太後。

  • 鴻都門學

因校址設在洛陽鴻都門而得名,創建于東漢靈帝光和元年二月。學生主要由州、郡三公舉薦“能為尺牍、辭賦及工書鳥篆者”,再經過考試,合格了才能上學。不同于太學、宮邸學,鴻都門學的學生多為無身分地主及其子弟,但出路比太學生還要優越,“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

漢朝學子都學什麼(漢朝的私學與)7



  • 郡國學校

主要是指漢代郡國範圍内的地方官學。漢代地方官學可分為學、校兩級,分置經師與孝經師一人,具體事宜由郡國文學或文學祭酒具體負責,多由地方學者名流擔任。

  • 私學

漢代與官學相對應的私學,有着春秋戰國的優良傳統,在漢代官學出現之前的漢代教育一直仰賴私學維持,官學出現後,其未被消弱,反而與官學互為補充,繁榮了兩漢的教育事業。所謂私學,大概可以理解為民間的學者大儒,私開講學,招收弟子。私學在漢代已成體系,“即蒙學教育—書館、經書學習—鄉塾、專經傳授—精廬或精舍。”

漢朝學子都學什麼(漢朝的私學與)8



孟雪教育,即啟蒙教育,場所主要為樹館,教授者稱之為書師;經書學習指的是經書館啟蒙後,進入鄉塾,跟着塾師學習經書《爾雅》《孝經》《論語》《尚書》等,粗知大意即可,誦讀為主;專經講授,場所稱之為精廬或精舍,主要是在名儒大家的門下,研究經書大義,進行專業的經學教育。

可見,漢代的私學與官學,差别明顯,私學更像是現代的基礎教育,而太學更像是高等教育。不過,漢代官學的最終目的并不為增強人民素質,而在于鞏固統治,這與現代教育理念大有不同。

文:汪鴛淵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